霞浦县作为宁德市最大海水养殖县份,2018年开始,在宁德市委、宁德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全力开展“清海”行动——
眼下,正值霞浦海参下苗季节。来到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渔民在新型塑胶海上渔排忙着将北方运来的海参苗投入参笼。作为海参养殖重镇,2020年,霞浦县溪南镇海参产值约30亿元,预计今年产值可达40亿元。实现牧海养参生态增收,得益于近年来霞浦大力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
长期以来,靠海吃海的霞浦渔民因过度使用海洋资源,海洋无序养殖日益凸显,渔排垃圾四处飘荡,养殖区域扩张不仅占用航道,也给海洋交通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同时,海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影响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清海迫在眉睫。
霞浦海水养殖面积42.29万亩、占全市2/3,其中藻类养殖升级改造任务35.7万亩、占全市75%,渔排养殖升级改造任务64.9万口、占全市73%。“清海”工作涉及群众多、牵扯利益广、整治难度大。面对“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形势,霞浦采取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扎实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
在以航道建设为突破、贝藻类养殖全面改造和渔排养殖设施全面改造三个阶段的基础上,霞浦于2020年5月前,实现三沙湾港口航运禁养区等5个海域禁养区清理,全县“清海”目标任务全面收官。
“我们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一边进行清海攻坚,一边总结经验并进行不断优化,从组织领导到宣传发动,从例会制度到常态化巡查、监管督导,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制度,有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海域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利用,海域安全隐患进一步减少。”宁德市霞浦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两年多来,霞浦全县共清退禁养区渔排7.7万口,贝藻类3.3万亩;养殖区和限养区升级改造渔排64.9万口,贝藻类35.7万亩。通过海上养殖综合整治,霞浦海域养殖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海漂垃圾大幅减少,海水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好生态换来好效益,渔民感受最直接。霞浦三淼合合作社负责人陈文钗说:“以前到处是海上白色泡沫等海漂垃圾,现在基本不见了,水质也变好了。水质变好就好养殖,我们4年前就试养生蚝,但一直没成功,水质变好后生蚝就能养活,400多亩生蚝今年产值预计在2000万元。”
正如陈文钗所说,通过海洋养殖综合整治,霞浦全县海上养殖实现“三升一降”,即养殖产量、渔业品质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养殖密度降低,鱼病危害得到有效遏制。
科学规范管海用海,才能巩固整治成效。来到长春镇埕坞村养殖户许培钦家中,他高兴地向展示一本深蓝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证》,证上写明了养殖证编号、养殖权人、水域滩涂所有制性质、核准面积、养殖方式、养殖权期限等信息。他告诉:“我的核准面积1.512公顷,有了使用证,就没了权属纠纷,哪里能养一清二楚,发展养殖业也更踏实、更放心。”
霞浦县围绕“依法、依规、依证”管理思路,制定《霞浦县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并进行养殖规划局部调整修编,改善水产养殖空间布局,形成禁养区无违规养殖,限养区和养殖区按规划布局、按标准升级的良好态势。全面开展养殖证发放到户及海域使用租金征收工作,实现海上养殖“有序、有度、有证、有偿”的管理方式,海域国有、有偿用海成为普遍共识。
出台《霞浦县海上养殖网格化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管理体系,配备专人作为网格员负责开展网格化管理各项工作,实现对养殖业的科学管理和依法保护。开通西洋岛和东吾洋、官井洋渔业专用主航道及7条支线航道,畅通海区航运,保障海上交通和渔业生产安全。
为进一步巩固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与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工作成效,霞浦建立健全海上养殖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了《霞浦县海上养殖长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组建11支海上养殖管理队伍及4个海洋与渔业执法中队,全面落实养殖证持证管理、海区日常巡查、网格化管理、海漂垃圾清理监督、海域使用租金收取等各项工作。
清理违规养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网格化管理的“海上社区”。走进溪南镇七星渔排“海上社区”,除了干净整齐的现代化塑胶渔排,这里的海上枫桥便民服务中心更吸引的注意。“这里集治安防控、应急处置、台风预警、化解矛盾纠纷等功能于一体,有效提升对辖区海域养殖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还能给养殖人员提供各种便民服务。”溪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清海”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渔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通过“海上社区”建设,两年来,养殖户大部分矛盾纠纷、群众信访做到“小事不出排、大事不上岸”。目前,该县已建立7个“海上社区”并投入使用,分别位于溪南七星、下浒雷江、沙江围江、北壁四门桥、盐田浒屿澳、长春埕坞、三沙割山岛等海域。同时,该县全面落实设施财产险、台风指数险、产品质量险,切实提高养殖抗风险能力,全面保障养殖户综合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