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的厦门,尽管天气渐冷,但全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热潮却依然高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创建温馨文明之城,食品安全无疑是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全国第二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厦门自2015年10月开展食安创城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食品安全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健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升群众对食品安全现状总体满意度,全力为市民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
市场监管人员对商超食品安全进行检查
六年多的食安创城路,厦门市按照国务院食安委的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达到了食品安全状况良好、党政同责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成效显著、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标准,并有效地推动了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工作机制的创新。近年来福建省食安委对各设区市食品安全年度考核综合排名中,厦门均位列第一或A级。
食品安全直指民生,最重要的标尺是民意,最终的评判者是人民群众。在国务院食安办对第二批创建城市中期评估中,厦门市民食品安全满意度位列15个城市第一;第三方机构测评结果显示,市民对厦门食品安全满意度持续高于80%,今年达96.7%。
智慧监管——“菜篮子”安全更有保障
市场监管人员检查农贸市场摊贩上市凭证
如今,在厦门松柏农贸市场、金尚农贸市场等一些已完成改造提升的2.0版“智慧市场”,消费者买菜前先扫一下摊位前的“一店一码”图标或追溯小票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店家当日进货情况及商品来源;凭智能溯源秤打印的小票,还能在市场的“上市凭证自助服务终端”上打印所购食材的“上市凭证”,将食用农产品的入场信息、食品检验信息、销售信息等串联起来,有效破解食用农产品追溯难题。
小菜场,大民生,农贸市场的监管关乎老百姓“菜篮子”的安全。近年来,在全力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厦门加大食品安全背后技术力量的投入,在全国率先探索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监管,并根据《福建省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海洋、商务、海关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该信息平台与“厦门市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系统”和“厦门市食品药品监测预警中心”实现信息互联,基本形成了食品、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的追溯链。
厦门是典型的食用农产品输入型城市,85%以上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入市。监管部门也通过实施《农贸市场溯源体系建设规范》等,统一数据对接标准,实现了批发市场等各类主体的自建系统与监管系统的互联互通。同时,统一以“上市凭证”作为食品安全供应链信息载体,采集原辅料购进、库存管理、过程控制、产品检验和销售流向等信息,形成全程数据链。
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超过10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50万种食品纳入“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统”,生产经营者累计备案台账超过3.5亿笔,追溯覆盖面超过90%,有效保障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2020年,“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统”被中国市场监管学会评为“全国智慧监管十大典型创新举措”,并获评厦门市2020年度改革创新最佳案例,相关经验做法得到央视、人民日报等媒体的集中报道,成为全国典型。
一码通行——冷链食品全链条可追溯
市场监管人员进入进口冷链食品仓库检查
厦门是全国十大口岸城市之一,每年从厦门口岸进口冷链食品约40万吨。为筑牢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线,厦门率先全省建立集中监管仓,实现全批次检测、全批次消毒、全链条追溯。
2020年,为全面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厦门还开发上线了“进口冷链食品申报管理系统”,在全国首创进口冷链食品“一码通行”模式,将“入厦通行码”作为进口冷链食品“身份证”,要求从厦门口岸入境、外地口岸转运入厦以及库存的进口冷链食品须全面申报,对取得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消毒证明的,经审核合格赋予“入厦通行码”后方可上市流转;要求企业采购、存储进口冷链食品均须通过扫描“入厦通行码”查验“两证”(消毒证明、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追溯信息,商超在显著位置公示“入厦通行码”;同时打通申报平台与“一品一码”追溯系统,做到来源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有效构建“一口申报、一码通行、一网追溯”的防控体系。这一套进口冷链食品智慧化管理经验,被全省推广学习。
该管理系统上线以来,申报平台共审核进口冷链食品30.7万吨、赋予入厦通行码2.6万张,快速排查、精准处置进口冷链食品涉嫌阳性事件33起,均第一时间锁定流向、下架封存并开展流调。
据介绍,目前,为进一步防范集中监管仓内病毒“由物传人”风险,厦门还在海沧万纬集中监管仓部署了智能机器人,探索替代搬运、理货和消毒等人工作业,降低人员感染风险。
雪亮厨房——树立餐桌监管统一标准
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你点我检”活动
明亮的厨房中,整齐地摆放着各类调料、餐具,几名厨师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道道菜肴新鲜出炉……这样一目了然的后厨场景,不仅监管部门能在全市市场管理平台上实时监测到,消费者在餐厅内设置的“明厨亮灶”视频监控显示屏上也能看到,甚至还能在线上点餐时观看“后厨直播”。
近日从厦门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自2016年开始推进“明厨亮灶”建设,通过建章立制、示范创建、以奖代补等手段,多措并举,在餐饮服务行业树立“整齐划一、洁净卫生、透明公开”的“齐洁明”标准,引导商家主动通过采用透明玻璃幕墙、隔断矮墙或参观窗口以及视频显示、网络展示等方式,公示后厨食品加工操作过程,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参与权以来,厦门市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覆盖率已达87.4%,覆盖率居全省首位。值得一提的是,公办学校、医院、养老院等重点单位食堂基本实现“明厨亮灶”升级版——“雪亮厨房”全覆盖。
随着饿了么、美团外卖等软件的普及,网上订餐、外卖送餐的消费方式越来越为消费者青睐。为加大网络餐饮监管力度,市市场监管局于2016年率先全国推动“饿了么”“美团”等网络餐饮第三方平台实行数据对接,通过与监管部门许可数据自动比对,实现商户信息“登记”与“验真”一步完成,推动平台商户证照合规率达99%以上。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充分运用“大众点评”等线上餐饮商户的海量消费评价信息,通过对负面评价关键词的抓取分析,主动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截至目前,累计发现涉嫌违法线索1100多条,并组织进一步排查,对违法行为予以查处。
在构建“以网管网”机制,实现网络餐饮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的同时,市场监管部门还与饿了么、美团外卖分别签订合作备忘录,指导网络订餐平台从业务员、送餐员中挑选、培养热心于食品安全的志愿者,向消费者、商家宣传法律知识,向监管部门反映问题线索,共同维护我市食品安全;并以万象城等商业集中区为试点,推动“互联网+”明厨亮灶在网络订餐平台展示,使消费者可以在订餐时看到后厨加工操作过程,消费更加放心,促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食安抽检——人均抽检量全省最高
为守护舌尖安全,除了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厦门在食品安全抽检方面也下了很大力气。“我们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每天活跃在全市各类食品经营场所,工作量很大,食品安全检测已经形成常态化。”市食安办常务副主任、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饶满华表示。自创城以来,厦门市建立健全食品抽检机制,食品安全抽检量逐年增加,从创城之初每千人不足2批次,提升到2021年每千人9批次,人均抽检量始终为全省最高居全国前列。
为提升群众对抽检工作的可见度和信任度,市场监管部门为食品安全抽检员统一配备了正面标有“厦门市场监管”字样和“食安厦门”标志的“蓝马甲”,以及统一的“食品安全抽样”工作牌;为提高不合格产品处置的工作效率,厦门创新运用“互联网+监督抽检”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视频采集、云存证技术,各承检机构现场抽样使用指定的执法存证仪,实时上传抽样视频,实现监督抽检的可视化、透明化,为不合格食品后期核查处置提供了有效证据。
目前,厦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现从种养殖、生产、流通、餐饮等各环节和网络销售业态的监督抽检全覆盖,在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抽检覆盖率达100%。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完善核查处置工作机制,按照“防控风险先到位、案件查处必到位、后期处理跟到位”的原则,监督企业对抽检不合格食品及时采取停止生产销售、下架封存、召回公告等风险控制措施,实现了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率100%、抽检结果信息公开率100%。
政民互动——实现多方参与共治共享
食品安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单靠政府的监管还不够,必须集聚社会共治各方正能量,实现食品安全共治共享。
为此,厦门市食安办主动变“单向宣传”为“双向交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安斗阵行”系列宣传活动,通过聘请食品安全荣誉监督员,组建“食安厦门”青年志愿者队伍,创建“食品安全教育基地”,举办首届“厦门市十佳食安卫士”评选,开展“你点我检”“食安科普校园走透透”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推出“月月十五查餐厅”执法专栏,提高市民对食品安全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这一工作经验也得到省政府分管副省长的批示肯定,要求在全省推广。
运用大数据,推动智慧监管
【数读食安】
依托全市统一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一张网追溯监管平台,厦门全市食品追溯覆盖面已超过90%,迄今已发放多达1.9万个绿色“入厦通行码”,建立起准出准入高效衔接机制。
厦门市食安办通过“食安厦门”微信公众号,向公众提供食品安全追溯信息自主查询功能,目前公众查询量超过6600万次。
厦门将各类食品安全监管信息自动归集形成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实现风险评级、分类监管、信用管理和对外公示。2018年以来,全市共有40名食品安全严重违法人员被列入失信名单,自动推送至全市信用管理平台,实行多部门联合惩戒。
厦门为全市429个村(社区)配备681名食药专职协管员,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监管网格化体系。为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市场监管部门为监管人员、专职协管员配备移动执法终端,为基层执法提供数据支撑,统一检查标准,并实时上传监管信息,高效打通末梢监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