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水缸”,一位“护水使者”是这样炼成的
2021-12-16   作者:强晓玲 刘小草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1.jpg

刘永连(前)和护水员在密云水库边巡护。   受访者供图

刘永连骨子里有种作家情结。年轻时,他喜欢看书,喜欢琢磨人和事,喜欢惟妙惟肖地给人讲故事,更想着有机会把这些动人的故事诉诸笔端。

“笔头子比锄头沉!”

一次偶然,小说《地道战》的作者李克语重心长的一句话,让刘永连明白了作家的不易。既然“拎着锄头刨食儿”,索性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正是这份肯下功夫琢磨的劲头,让这名只有高中学历的山村青年总是在第一时间嗅到商机,不断闯出一条条生路。也让他在一次次闯荡中,对身边的人和事始终饱含深情。

在北京市密云区溪翁庄镇,距离密云水库直线距离不足500米的“一亩三分地”里,27年来,刘永连和员工们做打夯机、小配件,也做网球拍、保龄球,也曾因为生产光盘,成为密云地区唯一的高科技企业。

27年来,也恰恰因为这不足500米的距离,让地处北京重要水源地核心位置的“一亩三分地”,发展一次次受挫,倒逼之下,又一次次转型。

企业最好时,刘永连给员工发密云地区最高的工资、最好的福利。

企业最差时,刘永连把房子抵押,四处借钱也要给员工发工资。

27年来,没有拖欠过员工一分钱的刘永连明白:“库区移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不能看着大家没饭吃。”

2020年终表彰,总给员工颁奖的刘永连,第一次被披锦戴花,这是员工自发组织、自掏腰包,也要给“刘书记”的表彰。

“好人”是刘永连的微信名。他说:“做好人应该是每一个人的人生信条。”

冬日的阳光照进办公室,墙上密云水库的巨幅全景照片深远而纯净。个头不高,两道浓眉的刘永连朴实而真诚,手指照片上的碧水青山,感慨道:“瞧瞧库区的风光,多美呀!”

如今,放弃之前所有的项目,转型为以护水、环卫为主的绿色环保服务业,这名自称很“渺小”的民营企业管理者以“护水使者”之名,把曾经“笔头子”上的情怀书写在密云库区的大地上。

“管闲事”

初冬的早晨,密云石城镇王庄村一处通往水库的道路岔口,身着黄色马甲的保水员王加英已经早早赶到这里。不远处,朝阳在宁静的湖面上泛着道道金光。

这里是57岁的王加英值守的护水岗,工作简单,责任重大。“进入库区作业的人必须持证在我这里登记才能进入,同时还要负责周边白色垃圾的清理。”王加英说,“冬季还好,赶上旅游旺季,来往库区的人多,总有人靠近水库,那我们就得提起精神。”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密云水库被誉为北京的“大水缸”,是首都北京最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有“燕山明珠”之称。

为了保证水源安全,库区的护水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重中之重。除了护水,刘永连管理的北京东方神韵产业发展集团公司还承担着近3000名一线环卫员工的管理,以及沿水库周边10个乡镇和街道餐饮、环境保洁、垃圾分类、保水护水、物业服务等16项政府购买项目。

在密云城区,东方神韵的员工“爱管闲事”是出了名的。他们把走失的老人送回大山深处的家,帮不小心将钱包丢进垃圾箱的大妈翻遍辖区垃圾站,汛情期间第一时间赶到遇险路段排查险情、运送病人……

“在此次灭火救援中,展现了你公司人员应急处置能力过硬,为全区自防自救力量的联勤联动起到了示范作用……”

这是密云区消防救援队给公司的一封“表扬信”,表扬源于“快人一步”。今年8月3日清晨,密云镇李各庄村委会附近一辆汽车发生自燃,当时在附近巡逻的公司员工田德礼第一时间拨打119,并迅速联络公司义务消防员,赶在密云消防救援队到来之前及时处置了火情。

“眼见即为责任,服务就是品牌。”刘永连说,“服务性公司,做的就是服务工作,看见了就有责任。”

在员工吴满军心里,一幅写有“为人民服务”的书法作品是对自己“管闲事”的最高奖赏。2020年5月10日下午6点,铁路退休职工吴成录搭乘“密16路”公交车,从密云城区回老家大城子镇梨寨村。下车时,因携带东西较多,慌忙中,不慎将一个装有贵重物品和证件的双肩背包遗忘在车上。

眼看公交车开走,不知所措的老人忙向附近身着制服的吴满军求助。听了老人的讲述,执勤中的吴满军一边请同事查清楚当天公交车当班司机,一边让老人搭上自己的巡逻车开始追赶。过程中,他们联络上了公交司机,请他代管老人的遗失物品,并在几十公里外追上了“密16路”。

跟讲述中,不善言辞的吴满军一脸通红,不好意思地说:“老人那天送来一幅自己写的书法作品,还给大家现场跳了个舞。”

2020年新冠疫情最严重时期,寒冬腊月,公司全员自发上岗组织所辖服务区域的防疫执勤。怕大家冻着,公司购买了上百件棉大衣,还给大家补贴汽油费,发放暖宝宝等。夜里11点,刘永连更是冒着大雪亲自把六菜一汤送到执勤的各个岗位……

“这些行动都是员工自发的。”先行一步的刘永连笑称,“直到正月初八各社区才开始有组织地行动起来。”后来,更有社区工作人员羡慕他们的“执勤套餐”,刘永连说,“都是一家人,给大家都配上。心暖了,工作也没那么累了。”

“如何保持一个企业的发展稳定,解决当地百姓稳定就业?对于服务外包企业来说,靠什么形成核心竞争力?”如今在公司担任党委书记的刘永连自问自答,“就是靠身边每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靠一个人温暖一群人,一群人温暖整个社会。”

整个上午,巡查了水域周边,王加英并不算太忙。如今水库周边白色垃圾越来越少,环境也越来越好。想想之前从事的工作因为疫情早已停滞,家里每年只有山上一小片板栗林几千元的收入,“护水员”的工作让她心里特别踏实。

“有闯劲”

沿密云水库西南的密关路西行,过七孔桥左转,再沿京密引水渠前行不到100米,便是刘永连努力耕耘了27年的“一亩三分地”。

干净整洁的院落,错落有致的厂房,每一栋简朴的建筑上都刻录着不同时期的发展痕迹。

“第一次,我可是翻墙进来的。”提起这个历经磨难的院落,刘永连爽朗地笑了。

翻墙,是为了摸底。当时这个院落还属于北京华都机械厂,溪翁庄镇的乡镇企业。

1994年底,企业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镇分管领导听说水库对岸的冯家峪汽车配件厂有个刘永连,人很能干,便想挖他来“收拾烂摊子”。

刚满30岁的刘永连,意气风发。虽然学历不高,但爱读书、善思考、有闯劲,一路从学徒干到千人大厂的办公室主任。他跑过业务,出过国,自认“经历过大风大浪”。

但放弃稳定的收入,从头开始经营一家企业,他没干过,心里没底,也想过打退堂鼓。

在那根“不服输”的神经挑逗下,刘永连决定“暗访”那个“烂摊子”。

那天夜里,他翻墙摸进了华都机械厂。那里与其说是个厂区,倒不如说是一片荒地,院墙只是摆设。偌大的院落,他逛了几圈,大摇大摆走出厂区大门,连个人影都没瞧见。

原来,厂子一整年都没发工资了。68名员工,清一色库区移民,个个没精打采,企业欠账和拖欠工资总额将近70万元,不少员工递交了辞职报告。

白天,只有几个工人还在坚持干活,“都是厂里的党员和业务骨干。”刘永连心里有了主意。

“给我20天,我让厂子恢复运转。”刘永连跟镇领导只提了一个条件:“成立党支部,我来当支部书记。”

带着“军令状”,刘永连正式走马上任。

上世纪90年代,正是乡镇企业改制的高峰期。面对“空降”的年轻厂长,工人们第一反应就是不信任。几名老工人一合计,在厂里僻静的角落找了间屋子,问刘永连“敢不敢过去商量点事”。

“去就去。”

一开门,屋子里黑压压挤了20多号人。煤炉子上烧着水,“小黑屋”里热气蒸腾,没人吭声。

刘永连给自己泡上一杯茶,定了定神,迎上工人们质疑的目光。

厂子会不会倒闭?未来该怎么走?工资怎么发?问题轮番抛出,刘永连一一接招。

“你们可以不相信我刘永连,但要相信党组织。”

“我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工厂就会起死回生。”

“有我在一天,就不会拖欠大家一分钱工资!”

尽管还有疑虑,工人们还是撤回了辞职报告,68人一个都没走。

机械厂原有的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利润更是薄得可怜。厂里的运输车临近报废年限,却没钱修。那些日子,刘永连就住在厂里,每天晚上要听见运输车回厂的声音,才敢入睡。

最愁的还是发工资,眼瞅着要过年了,靠卖产品回笼资金显然不现实。

他找银行周转,甚至把准备买房的钱、亲戚办婚礼的钱都借来,总算结清了工人们一年的工资。

“刘书记说话算数!”工人们终于放下顾虑,踏实工作。

“依靠党组织,稳住了人心。”刘永连觉得找对了路子。

紧接着他迈出第二步——主动关停华都机械厂“翻砂铸造”等污染项目。工厂紧邻大坝,随着密云地区保水政策逐步推进,“五小”工业不能再干了。

一个偶然,刘永连接触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多番筹措下,一家中外合资的光盘制造企业落户溪翁庄镇。

为了让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取得国家部委颁发的生产许可,那段时间,刘永连真是跑断腿、磨破嘴。

炎炎夏日,他和司机开着一台老式212吉普车,三天一趟,往返于密云和市区。那台总在路口熄火的“老破旧”,让刘永连跟执勤的警察成了熟人。而每次出门,不忘揣上几瓶冰冻矿泉水的刘永连清楚,老破212的每次重启就靠它们了。

刘永连记得很清楚,当企业陆续拿下光盘生产许可证和行业内第一个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时,工作人员打趣道:“可惜这么值钱的许可证,落在了农字头上。”

1996年9月16日,光盘生产线正式投产。当年,企业职工的人均工资就达到了1000多元,全年纳税230多万元,轰动密云。年底结清了员工工资与各类花销,账上结余400多万元。

1998年,还是大学生的张艳,怎么也不相信自己实习的这家“高科技企业”坐落在密云,这个“鸟不拉屎的地儿”。

如今已经是公司党委副书记的张艳,清晰地记着第一次见到刘永连时的情景。“像个收电费的,一眼望过去就是咱密云山沟里出来的。这高科技企业的老板不会是假的吧?”

当年一心想闯北京城的密云姑娘,怎么也想不到,大学一毕业就留在了家门口,跟着“假老板”一干就是23年。

张艳说,公司最红火的时候,院里常驻着4家外商代表,英语、日语,甚至荷兰语交织,“国际范儿”十足,员工们走到哪都自豪地说“我是光盘厂的”。

从最初的翻砂铸造到光盘刻录,再到网球拍、保龄球生产……刘永连一个个费尽心思引进的项目,记录了这座院子的蜕变。

“傻实在”

“库容43.75亿立方米,面积188平方公里。环湖路以内,库区面积大概是22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一个新加坡。”聊起密云水库,刘永连总能脱口而出一连串精确的数字。

像农民熟悉土地上的每一粒种子,库区边长大的孩子,对“八山一水一分田”如数家珍。然而问题也出在这“八山一水一分田”上,保水和富民的矛盾,一直以来深刻影响着密云地区的产业发展。

2002年,公司改制为民营企业,并上马了绿色生态消毒液制造等项目。见公司效益不错,刘永连便拍板给公司全员上了社保。

此时《劳动合同法》尚未正式出台,劳动局工作人员一脸不解地问前去办理业务的张艳:“你们民营企业还给上社保?没要求啊。”

尽管是受益者,张艳也表示“不理解”,“我是干财务的,太知道亏损和利润对一家公司的意义了。”面对疑问,刘永连反问道:“公司既然是全民控股,为什么不让职工享受更多政策实惠呢?大家都是库区移民的后代。”

“傻实在。”张艳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很服气。在刘永连的影响下,她也积极加入了党组织。

被刘永连的“傻实在”影响的人并非个例。

2003年,非典来袭,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消毒液需求激增。社会上恐慌情绪蔓延,很多企业停工停产,保障消毒液供应刻不容缓。面对员工们的畏难情绪,刘永连第一个站出来,以支部书记的身份召开大会。

“身为党员,平常时候要看得出来,关键时候要站得出来,危急时刻要豁得出来。”

短短几句话,掷地有声。

他在车间门口支起帐篷,吃住在厂区,加班加点生产消毒液,保障供应。党员上了,团员也没落下,甚至有20多位员工家属也作为临时工上了生产线。

疫情过去,任务圆满完成。刘永连申请成立党总支,经上级主管组织批准,他们成为密云第一个设立党总支的民营企业。

与浪潮搏击的小船,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等待他们的是更大的风浪。

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行业竞争加剧。随着芯片产业的崛起,光盘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企业效益急转直下。给职工发工资,又一次成了刘永连的心病。

张艳记得,2013年腊月二十六,刚刚借到一笔款入账,已经疲惫不堪的刘永连匆匆塞下两块沙琪玛,又奔波在四处筹款的路上,赶在年前给职工补齐了工资。并在第二年,将光盘厂离职员工54万元经济补偿金如数发放。

“按理企业不行了,补偿金不是必须支付的,可他硬是靠着借钱,甚至把厂子这块地抵押出去,给大家发了钱。”看着“傻实在”的刘永连,张艳决定放弃高额补偿金,留在公司。

公司再一次滑向低谷,刘永连一度“不想干了”,但一想到公司关门,跟着他打拼了十几年的兄弟姐妹就要丢掉饭碗,他下不了狠心。

“曾经那么难都过来了”,“小黑屋”里的诺言,让支部书记刘永连不敢忘,“那就放弃光盘业务,再次转型。”

那几年,简政放权成为全国两会热议话题,“小政府,大服务”理念备受关注。刘永连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紧邻密云水库的位置,从前一直被认为是制约公司发展的短板。然而从保护绿水青山入手,依托水库搞第三方社会服务,承接政府服务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社会综合治理,未尝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何不紧跟绿色发展的步伐,做一个纯粹的“护水使者”呢?

面对全然陌生的领域,刘永连带着员工们走机关、进社区、访乡村,调查研究、拜师学艺。他们向先入行的朋友请教如何撰写项目标书,向环卫工人请教马路应该如何规范清扫,还系统学习了垃圾分类的相关课程,几位骨干在环卫所一待就是半年。

逐渐摸清工作规律后,公司接管了石城镇的环卫工作。他们从改善环卫工人的生活入手,规范企业的管理细则。人心暖了,队伍就稳了,工作作风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令政府头疼的“老大难”群体,一改往日人浮于事、懒散怠惰的习惯。石城镇的环境卫生面貌,由过去的倒数一跃成为先进单位。

“转型政府外包服务项目,过程中很多同行并不看好,认为我们从一个高科技文化企业变成扫垃圾的,是没落了。哪知道公司建制度、建章程、建队伍,短短两三年搞得风生水起。”话语间,刘永连充满自豪。

“跟党走”

说起效力了6年的公司,高大帅气的王帅非常真诚,“就是特别踏实”。

王帅是一名退伍军人,来公司前曾开过一段时间的小超市。说那会自己“年轻”“幼稚”的王帅,2017年从垃圾分类宣传员做起,一路成长,到如今成为垃圾处理全流程专家,被北京市文明委评为“垃圾分类达人”。

“刘书记就像我们的家长,努力提供平台让每一个人成长。并且为每一名员工解决实际困难,不论你遇到孩子上学,还是家人就医,总之,只要找他,他都会竭尽全力帮你。”王帅说,“在公司,从没听说无故辞退员工的事情发生,除非自己非要走的。”

公司里有很多“暖心”规定:员工家里有学生参加高考的,员工放假三天;六一儿童节,家长放假一天;每年春节给员工子女发红包……

“管理一个几千人的企业,最难的不是业务调度,而是精神塑造。”刘永连说。

27年前,从踏进这个坐落在密云水库边的宽敞院落开始,刘永连就尝到了“成立党支部”对企业发展凝聚人心的“甜头”。

如今,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红色主题的“东方神韵智慧党群服务中心”在朴素的院落里非常耀眼。

这个中心以“互联网+党建”为手段,集合联络、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设有党群服务中心、智慧党建融媒体中心、党群阅览室、党群文体中心四大板块。从红色地标、党史故事、水库历史到员工取得的种种荣誉,党群服务中心的内容丰富细致。

展板前,回顾27年来一路跌跌撞撞的成长与发展,刘永连说:“一个企业挣钱多少是一回事,是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企业,成为有正能量的企业很重要。如何来引导?千条万条,归根结底还是用党建引领。”

他介绍,密云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英雄母亲邓玉芬的故乡,水库移民后代继承了这样的优良传统。“总有人问我带领水库移民走到今天的秘诀。回顾这27年,最关键时刻,党员、党组织是坚强核心,这一点我毫不怀疑。”刘永连说。

他还总结了一套“三向党建工作法”,“‘三向’即‘向党、向上、向善’,学习本领,提高自己,服务社会,永无止境”。

“通俗地说就是九个字:跟党走,长本事,做好人。”刘永连补充道。

27年,他守住了这“一亩三分地”,也守住了“小黑屋”里最初的承诺。 

责任编辑: 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