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一扫,便携终端就能显示水产品全部信息。陈起鸿/摄
昨日上午,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厦门水产品质量安全情况。
了解到,围绕千家万户“菜篮子”,厦门市海洋局通过狠抓水产品质量安全和供应链畅通,2021年取得了“双百”的好成绩——国家、省、市对厦门市产地养殖水产品药残检测合格率100%;2021年农业农村部对厦门市水产品批发市场流通环节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100%。
会上披露,2022年元旦后,高崎渔港上岸渔获可追溯管理系统将正式上线。
水产品信息包含品类、数量、捕捞地点等。
5分钟内完成检查过程
昨日上午,满载渔获的粤南澳渔31338号抵达高崎渔港,经过严格的防疫检查,琳琅满目的生猛活鲜被一批批运上了岸。
一批赤棕鱼最先完成卸货后,高崎渔港发展保障中心工作人员立刻进行检查。不同于往常,只见工作人员手持一个便携终端,对着电子标签轻松一扫,这批渔获的品类、数量、捕获场地等信息尽数显示……整个检查核收过程在5分钟内便完成了,渔船此次出海捕捞情况一目了然。
完成这些工作的,就是最新的高崎渔港上岸渔获可追溯管理系统。在减轻检查工作量的同时,新系统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充足的便利——只要拿出一部智能手机,扫描小票上的二维码,即可了解购买捕捞水产品的“前世今生”。
工作人员通过便携终端调出该批次渔获追溯二维码,运用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页面上清晰标识着货主、采购商、交易时间等信息;点开购买的品种一栏,产地、数量、捕捞等信息也一一体现。
“该系统已经和夏商水产‘一品一码’系统实现数据互通,实现上下游溯源信息的关联。”厦门市海洋局高崎渔港保障中心副主任张国生介绍,原先捕捞水产品尚未纳入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体系,新系统上线后,每批渔获将拥有单独的单据号,每个购买的水产也将有单独的追溯码,让市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技术攻关实现多方“减负”
厦门成为开展上岸水产品可追溯的城市之一,走在全国前列,这背后离不开厦门市海洋局的精心筹划和坚决推动。
为了让惠民改革落到实处,厦门市海洋局耗费了诸多心血,攻克了众多的技术难题,实现渔民信息输入、工作人员检查、消费者核查三大环节的“减负”。
原先,渔民捕捞水产品后只能采取原始的纸质登记,面对数量庞大的渔获,不仅耗时而且更难以保存。如今在新系统中,渔民仅需选择水产品的品类和读取渔盘上的标签,系统会自动统计渔获数量,并自动获取捕捞位置等信息,在源头上为原先繁杂信息录入工作“松绑”。
为了推动渔民登记主动性,厦门市海洋局还积极申请专项资金共计300万元,鼓励外来渔船积极到高崎渔港进行定点上岸交易,将优质水产品吸引到厦门本地,为市民购买水产提供更多便捷。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对于捕捞的水产品,原先只能从鲜活程度来判断是否值得购买,但水产品从何处来、中间是否有完善的闭环管理,这些信息都无从得知。而在新系统的加持下,消费者通过手机便能获知消息,可有效打消购买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