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福州大力推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让他们能够“住下来、稳下来、富起来”。连江东岱镇东水村的疍民上岸定居后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和鱼丸产业如今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结束水上漂泊开始海里闯荡,疍民又叫连家船民千百年来以船为家,在水上漂泊。福州疍民多生活在闽江中下游及沿海一带,东水村地处敖江入海口,以前是连江疍民主要聚集地,全村共708户2358人。“东海驻雄风何论在船在岸,水乡通龙脉自然宜室宜家。”正如入村牌坊对联描述的那样,如今这里的疍民告别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流浪日子,搬进了新家园。这里村道整洁、房子林立,东水小学、文化活动中心、疍民文化公园、卫生诊所等配套齐全。
“以前我们一家人挤在一条木船上,现在我们有房住,孩子有学上,日子越过越好!”75岁的刘用成说。
东水村党支部书记欧志高说,从1980年开始,东岱镇征用120亩土地作为建设用地,让连家船靠岸。经过努力,刘用成等1000多名疍民都上了岸,乡村建设也越来越好。
疍民住下来了,如何继续稳下来?东岱镇宣传委员郑丽云告诉,在市里的支持和关心下,东水疍民积极探索发展捕捞鳗鱼、带鱼、金枪鱼等远洋渔业。
1996年,东水村的第一批3艘钢质渔船前往西太平洋的帕劳群岛进行捕捞作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村内大型渔船已有29艘,形成了一支“渔业大军”。
“大伙从小渔村闯到了大洋里平均年收入可达15万元。”渔民连国强说,捕鳗鱼制鱼丸,发展村内产业。村民在外进行远洋捕捞,在村内则发展鱼丸产业。“一天能卖一两百斤鱼丸,一年能赚10多万元。”村民欧财金现在不仅住进了4层新房,还在村内开了一家鱼丸作坊,生意很好。欧财金说,鱼丸畅销的秘诀在于鱼,用东水鳗鱼制作的鱼丸口感好、味道鲜。
“鳗鱼全身是宝,可以做鱼糜、鳗鱼丸、炸糟鳗、鳗鱼干等。”老渔民刘建兴说,东水村是福州闻名的鳗钓第一村,鳗鱼产量居连江之首,每年销量达5000多吨,将近一半用于制作鱼丸。
“鳗钓是将许多挂钩绑在一条线上,挂上鱼饵,系在红旗标花上,一拉就能钓上很多鳗鱼。”刘建兴说,比起拖网,这样的方式能让鳗鱼休养生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东水鳗鱼还吸引了不少鱼丸企业前来。“鱼丸等鱼糜制品需要大量鳗鱼,我们公司每年都会向东水村渔民收购1000吨鳗鱼。”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欧志高告诉,东水村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2021年实现村财收入20多万元。疍民如今不仅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刘建兴说,以前他们缺少受教育的机会,“我运气算好的,念了5年书”。
只念了两年书的刘用成说:“现在不一样了,我的大孙子在外地念了大学,小孙子在东水念小学。”在东水文化活动中心,渔民们还请来老师,举办渔民安全生产培训会暨渔船民职业技能培训班。
“学了真本领,我们继续闯大海、捕大鱼。”渔民刘大哥兴奋地说。东水村还建起了疍民文化公园,让村民有了乡愁记忆馆,公园总面积9999平方米,建设了三个主题区。
迎·今朝园以展现美好生活为主,设置“中国梦”今朝长廊、迎宾广场等;动·安康园以运动休闲为主,建设篮球场、足球场、民俗文化广场等;忆·疍民民俗园以疍民民俗文化为主,设置鱼水情广场等。
“原先这里是荒地,是全村最脏的地方。现在这里是全村最美的地方,是村民休闲的好去处。”欧志高说,疍民文化公园将更好地留住疍民乡愁记忆,激励后代弘扬勤劳勇敢的疍民精神,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今年还有几个大工程,一是进行疍民文化公园二期提升工程;二是收集疍民老物件,建设疍民村史馆;三是建设渔港码头,解决渔获上岸难的问题。”欧志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