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参南养 风光正好
2022-03-17   作者:萧镇平   来源:福建日报

个头大的海参有四五两重

蔡锦顺将饲料撒到鱼塘里

古雷开发区霞美镇沿海边有着连片的海塘

千里迢迢北参落户古雷

清水冲洗,净水浸泡,清理内脏,沸水焯煮,冷水降温……春日的上午,在漳州市古雷开发区霞美镇海参养殖基地的一个加工坊里,蔡旺金正指挥多名员工抓紧对一批海参进行简单加工。

古雷开发区辖古雷、杜浔、沙西、霞美四个镇,东临台湾海峡,有数十公里的海岸线,靠海地区拥有数万亩鱼塘,许多农民从事水产养殖。

今年46岁的蔡旺金是土生土长的霞美人,很早就开始在海边的鱼塘从事水产养殖,主要养殖对虾、鲍鱼等,经过多年发展,早已致富奔小康了。

“大约10年前,有几位山东客人来到霞美,到村里靠海边的鱼塘走走看看后,提出想租一片鱼塘搞养殖,看中了蔡旺金家的鱼塘。”霞美镇董门村村书记蔡加林说。

山东来的客户租下鱼塘,经重新清理后,就从北方运来海参苗,养起了海参。“起先,我们也奇怪,海参不是要养在山东、辽宁一带北方的海里吗,我们漳州的海水也能养?”蔡旺金说,于是他便留意起来,同时认真观察学习,没想到这些从山东来的养殖户养了几年海参,收获竟然都不错。

看着别人租自己的鱼塘养海参,效益比自己原先养虾、养鲍鱼的效益还好,蔡旺金感觉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于是,蔡旺金和这几个山东的租户商量,想收回一部分鱼塘。

“刚好山东朋友也想回老家,老待在福建不方便,于是便把鱼塘都还给我,由我接着养海参,对方提供海参种苗,并负责成品回收及技术支持。”承接回鱼塘后,蔡旺金便有模有样地开始试养海参,边养边学,没想到当年就获得成功,成为古雷开发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带动发展成为富民产业

在霞美镇董门村海边的一处鱼塘边,今年47岁的养殖户蔡锦顺准备好饲料,然后划着小木板来到鱼塘中央,将饲料撒到鱼塘里。

“我的鱼塘原先养虾,后来看到蔡旺金在养海参而且效益不错,于是也学他养起海参。在他的技术指导下,当年就赚了几万元。”蔡锦顺开心地说,去年养海参收入50多万元,现在两个孩子一个在上大学,一个上中学,家里盖起了一幢500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洋楼。

“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刚好可以养一季海参。”蔡旺金说,为了养好海参,他还曾到大连、山东参观学习,发现北方一到冬天,气温太低,无法养海参,而此时的古雷气温正处于0摄氏度到10多摄氏度之间,这种温度适合养海参。

蔡旺金给算了一笔账,从北方进来的海参苗,一公斤大约180元,每条小海参不到一两,一公斤大约25至30条,经过5个多月的养殖后,小的有二三两重,大的四五两,此时一公斤售价大约200元,这样一来,扣除海参苗路上运输及饲养中的一些损耗,利润正常能翻一倍以上。

“去年10月,我总共进了600公斤海参苗,经过5个多月养殖,目前成品已出货900多公斤,现在鱼塘里还有几百公斤没捕捞。”蔡锦顺高兴地说,今年10月份将扩大养殖规模。

生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多年的摸索试验,蔡旺金和养殖户们逐渐探索出海参养殖的最佳方法和模式。

“我们这边的北参南养,主要采取斑节虾、蓝子鱼、海参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蔡旺金告诉,这种海参加鱼虾的混合养殖模式,既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又增加附加产值,养殖户的收入相较单一养殖至少翻了一番。

“鱼塘里混养了斑节虾、蓝子鱼,此次海参收入估计近40万元,而混养的斑节虾、蓝子鱼还能再收入10多万元。”蔡锦顺说。

“养殖观念也在转变,经过这几年观察,海养效益还不错,价格稳定,今年两三头一斤的海参能卖到100元左右,大都销往厦漳泉市场,也有山东、大连的买家南下买海参。目前来看,这个产业前景不错。”董门村村书记蔡加林信心满满地说,目前已有许多村民打听海参养殖的事,估计今年10月份新的养殖季开始时,全村海参养殖能扩大到1000多亩。

霞美镇党委书记蔡小斌说,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霞美镇海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去年养殖面积200多亩,试养参苗1万多公斤,成品参产量4万多公斤,产值600多万元,带动就业人员150多人,农户增收200万元以上,为霞美这个传统的水产养殖业增添了新动能。

据了解,近年来,古雷开发区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将“山海融合”作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通过依托山海资源优势,做强技术支撑,厚植生态底色,培育现代山海特色种养业,在充分夯实“富民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农文旅产业融合链条。目前,古雷开发区四镇养殖品种已达20多种,总产量150666吨。

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农林水局副局长林周兴说,“北参南养”具有养殖周期短、生长速度快、成本低、见效快等优势。霞美镇海参养殖的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海参养殖已成为当地新的富民产业。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