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地种菜 绿洲再现
2022-05-12   作者:于莉 黄照贤   来源:福建日报

image.png

傅耀钦在大棚里查看长势喜人的辣椒。

image.png

梅岭镇的设施大棚蔬菜基地

在漳州市诏安县梅岭镇凤钦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种植大棚内,一排排青辣椒挂满枝头,这已是当季最后一茬螺丝椒。合作社负责人傅耀钦说:“已采摘了4个月,每公斤螺丝椒均价在10元, 2月到3月之间价格最高,可卖到17元每公斤。”

现在,梅岭镇下傅村的近1200亩耕地都发展为大棚蔬菜基地,主要种植椒类,通过“喷灌+滴灌”的水肥一体化培育,螺丝椒每亩产量高达1万公斤以上,亩产值最高可达7万元,全村青椒产业总产值达658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

梅岭镇三面临海,是一个以渔民聚集为主的半岛,土地多为沙地。曾经,当地的农民主要以种植花生、地瓜、胡萝卜等耐热作物自给自足,土地抛荒严重。

“种花生、萝卜每亩地的产值也就1000元~2000元,渔民们原以海为生,都不愿去耕作没有经济效益的承包地。”傅村村支书傅木林说。

2007年,傅耀钦在村里流转50亩沙地,通过到外地学习沙地喷灌设施安装技术,率先在当地尝试用水肥一体化进行设施蔬菜种植。

“沙地土壤疏松,其实是很适合绿色蔬菜的生长。这里冬暖夏凉,全年气候温和,有利于蔬菜过冬。”那年,傅耀钦利用大棚种的第一茬小芥菜亩产超过5000公斤,赚了10多万元。

在傅耀钦的带动下,梅岭镇迅速兴起一股包地种菜的热潮,昔日的荒滩成了绿洲。2010年,他创办诏安县凤钦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300户农户发展标准化设施大棚蔬菜,把种植规模扩大到1050亩,带领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2015年,诏安县凤钦蔬菜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省级示范社、福建无公害农业产品蔬菜基地。

目前,下傅村与省农业科研院所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项目,在高标准大棚引进种植荷兰瑞克斯旺小燕皮椒等品种,独创单行窄垄吊绳种植模式,增加大棚透光性,尝试培育更高产量的新品种。

近年来,诏安县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5.9万亩,总产值15.8亿元,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3.8万亩,产量19万吨,总产值超10亿元,现已形成西潭镇、白洋乡、深桥镇、桥东镇、金星乡、梅岭镇6个千亩设施蔬菜种植基地,成为诏安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全县累计建设省定高标准温室大棚6159亩,建设绿色高效标准化示范基地39个。

责任编辑:小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