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在河北省张北县雪川公司的种植基地,一辆大型全自动马铃薯收获机“轰隆隆”的从田垄上驶过,一颗颗饱满的马铃薯就被从土中掘出,顺着传送带往上输送,然后“哗啦”一声倾倒在旁边的卡车上。“这辆马铃薯收获机是从国外进口的,价值上百万,全天作业的情况下,一天可以收获上百亩的马铃薯。这块田地里的马铃薯就是我们和雪川公司合作筛选出的新品种,亩产能达3吨呢!”9月19日,在张北举行的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观摩会上,项目负责人熊兴耀指着正在作业的收获机兴奋的说。
2015年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启动“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经过一年时间的研究和推广,已在河北、甘肃、云南、湖北等全国范围内建立多种形式的示范基地。在河北的核心示范区,马铃薯增产增效效果十分明显,每亩增产238公斤,降低成本216元,10700亩示范基地新增经济效益6385760元。
主食开发,小土豆迎来大机遇
400多年前,原产于南美洲的马铃薯才传入中国,从此耐贫瘠干旱的马铃薯就作为“亦粮亦菜”的作物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近年来,随着马铃薯消费的增加,中国已成为全球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生产总量最多的国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1/4左右,2015年生产总量达到9594万吨,年人均消费量41.4公斤。
据了解,到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增量将达到1000亿斤以上,但受耕地资源的约束和种植效益的影响,小麦、水稻等主粮品种继续增产的空间变小、难度加大。而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种植起来更为容易,属于“省水、省肥、省药、省劲儿”的“四省”作物。因而,马铃薯迎来了发展的大机遇。
2015年,农业部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的工作,马铃薯有望成为水稻、小麦、玉米外的第四大主粮。对此,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预计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我们要努力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单产水平、总产量,和主粮化产品在马铃薯总消费量中的比重,均争取要有显著进步,马铃薯的主粮化产品成为人民群众一日三餐的选择之一。”
我国虽然是马铃薯生产总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全国平均亩产只有1.2吨,远远低于国外3吨/亩的平均水平。因此,加大技术、品种、资金的投入,我国马铃薯有很大的增产潜力。熊兴耀研究员负责的技术集成项目则有效的实现马铃薯的增产增效。
技术集成,马铃薯产业优势明显
除了单位面积产量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金黎平研究员指出,中国的马铃薯产业还存在着脱毒种薯普及程度低、水肥利用率低、农药使用量大、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熊兴耀所在的蔬菜花卉研究所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院等单位密切合作,协同创新,共同推进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的研究,并将生产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示范。
“总体上来讲,目前集成有七项核心技术,在全国不同地区可能有着不同的突出重点,但总体上就包括这七项。这七项核心技术分别是高产优质品种筛选、脱毒种薯繁殖技术、水肥药一体化种植技术、水分高效利用技术、化学农药减施技术、机械化种植技术、主食产品加工技术等。”据熊兴耀介绍,这7项核心技术涵盖了从育种到收获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通过筛选品种和脱毒保障马铃薯品质,通过提供水肥药利用效率和机械化种植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主食产品加工技术来让更多的马铃薯产品走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那么,集成技术的实际效果是怎么样?2016年5月19日,在湖北襄阳襄州区张集镇布局的万亩示范片,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的“中薯5号”品种,通过采用集成技术,实地测产验收结果显示,该示范片平均亩产达4121.4公斤,商品薯率93.6%,比“早大白”增产49.02%,按当天产地马铃薯价格每公斤3.0元,亩产值达到12364.14元,亩纯收入10614.14元。
而且七项核心技术不仅实现了增产增效,还突出重视“绿色”。通过研发白僵菌、绿僵菌以及Bt微生物杀虫剂,可以有效的替代化学杀虫剂,减少农药施用达20%以上,实现了绿色防控。针对稻/薯二熟制栽培模式下青枯病呈区域性和间歇性发生的现状,采用土壤生物熏蒸技术,通过把秸秆牛粪覆膜灌水发酵,可以有效的控制青枯病,从而实现了家畜粪便和水稻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马铃薯作为我国农作物当中增产潜力最大的一个作物,通过开展技术提升模式的研究与示范,来促进马铃薯增产,是一件利民利国增产增效的大事。”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对技术集成生产模式予以了充分肯定,而且指出“马铃薯的产业效益好,每亩3吨的产量,两千元的纯收入,在其他大面积作物中很少看到。马铃薯对比其他作物,产业优势十分明显。所以小土豆可以铸就大产业。”
科企合作,实现马铃薯全产业链利用
在项目合作方雪川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流水线上的新鲜出炉的薯片、薯条等让人应接不暇,空气中弥漫的薯香让人的味蕾蠢蠢欲动。通过与项目团队的合作,雪川农业在育种、脱毒快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而且在种薯推广方面有着科研团队所不具有的优势,科研团队局限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无法积极主动的推广优质种薯,但是企业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局限性,反而通过积极推广优质种薯而大获收益。
同时,通过马铃薯的生产、储藏、加工和销售,打造马铃薯的全产业链。在雪川公司,连加工剩下的薯皮或变质的马铃薯都有用武之处,实现了马铃薯这一全营养农作物的全利用。雪川公司通过把薯皮和变质马铃薯送到发酵站,发酵出来的沼气供给锅炉,剩下的沼渣有机肥则通过沼液输送管道还田种草、灌溉马铃薯,实现农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
“以前,科研是科研,生产是生产,基本上是各干各的,而现在科企合作在对推进生产力发展上能够见到实实在在的实效。”雪川农业的董事长王登社如此感慨道。
陈萌山也认为,“绿色增产增效模式的研究就是立足于全产业链的研究,企业的加入可以迅速的反映企业的标准,反映全产业的要求,形成的技术可以无缝对接来进行推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于项目团队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熊兴耀介绍道,要在已有的技术集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绿色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要针对不同生态区的具体条件,总结形成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同时,在我国592个贫困县中,80%以上都是马铃薯的主产区,马铃薯作为我国贫困地区赖以生存的主食和重要的经济来源,很难实现2500元/亩的生产投入,因此团队将致力于研究适合生产水平比较低、扶贫模式的技术集成,让贫困地区的马铃薯也能够绿色生长,实现增产增效,让当地的农民能够多挣一些钱。目前,在西北干旱区、在贵州山区,马铃薯实验示范基地正在布局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