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是林草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林下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林下经济规模稳步扩大。目前,全国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超过6亿亩,各类经营主体超过90万个,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总数达649个,总产值超过9000亿元,已经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林下经济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要求,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9月,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将林下经济列入林草产业新业态重点项目,要求优化林下经济发展布局,建设一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1月,国家林草局发布《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25年)》,立足新发展阶段,明确了今后10年全国林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布局。《指南》提出,到2030年,全国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总面积达7亿亩,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1.3万亿元。
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数据显示,全国林业产业产值由2007年的1.25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8.17万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油茶产业、竹产业、生态旅游产业都达到了万亿级规模,而林下经济总产值从2012年2133.5亿元上升到2019年9000亿元,年平均增速在20%以上,正以蓬勃之势有望成为新的领跑产业。
方兴未艾的林下经济
2000多年前,西汉农学著作《氾胜之书》中,最早记载了林、粮间作的生产结构形式,即“黍桑当俱生”。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介绍,桑树下种绿豆、红豆,不仅“二豆良美”,而且“润泽益桑”。槐树、楮树种子和麻一起下种,可以“胁槐令长”“为楮作暖”,有利于树木“亭亭条直”。
700多年前,元朝司农司撰写的科学著作《农桑辑要》认为,“桑发黍,黍发桑”,在桑树下种黄米,黄米能让桑树茂盛,桑树能让黄米增产。400多年前,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则记载着“如山可种,则夏种粟,冬种麦,可当耘锄”,意思是在杉木林内套种小米、小麦,可以达到以耕代抚的作用。
中国数千年的农耕生产实践证明,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在林下套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这种生产模式,在当下被称为林下经济。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林下经济,是践行“两山论”的具体行动。
早在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此后,全国各地林下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山区、林区脱贫攻坚的强大引擎。
林下经济
在“两山论”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盛夏时节的林下经济产业园满山苍翠,绿竹成荫。早上八点,踏入林间,高高矮矮的竹荪欣欣向荣,长势喜人。一旁,五六名村民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只见他们利落地去掉竹荪头顶的黑壳,再将整个白色主干放入篮筐。
“采摘期大概持续一个月,平常一天可采摘鲜竹荪100斤左右,高峰期一天可采摘300斤。”园区负责人介绍,产业园内共种植了10亩竹荪,最近正值收获季节,后续经加工出售的竹荪产品大概能为每亩竹林增加400元收入。
眼下,园区正在规划种植大球盖菇,“接档”竹荪,确保四季皆可收获林下作物。据了解,余村有竹林面积约6000亩。为更好地对其进行规划管理,自前年9月起,村里成立了浙江盛世余村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对全村山林进行统一流转和提升。目前,余村林下经济展示带已初具规模,种植带总面积达到2000余亩。
自盛世余村公司成立后,沿余村绿道设置了多处作物基地,并对林道进行统一建设,对山林进行整体规划,在林下经济展示带沿线培育了笋竹高效林,并套种中草药、食用菌菇、名贵树种、野茶等林下作物。目前,各类作物加工成成品后主要在余村景区进行销售,接下来,村里将借助电商平台,增加销售渠道。
作为旅游重点镇,如何做好农旅结合,增加亩均效益是余村一直在思考的事。“目前,根据不同作物,每亩林地可增加3000元至5000元左右的收益。”余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介绍,为实现更多增收,村里将林下经济展示带纳入游客观光路线,发展休闲观光产业,增设行人游步道、打造阳光育苗房,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举办各类作物科普活动。自2020年5月起,林下经济示范园区还开放了游客采摘休闲体验,吸引了不少游客参加。
余村加强林下经济与旅游业态的融合发展,使林下经济产业园成为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成熟综合体,让林地真正成为“绿色银行”。
竹荪种植
处于祖国大西南的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良瑞村的刘泰林,不久前又卖了300多只鸡,加上此前销售的,去年他家累计卖了1700多只鸡,收入10多万元。“2015年,我家种了300亩油茶,但是油茶至少要六七年才有收益。父亲身体不好,我也不敢去太远的地方打工,只能勉强过日子。”回忆过去的日子,刘泰林难掩苦涩之情。
2017年,天柱县确立了以土鸡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全县30万亩油茶林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林下养鸡,组建县农投公司,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组织方式。2019年,刘泰林从公司领取了2000只鸡苗养在自己油茶林里。“卖的第一批鸡有200多只,不仅把公司的鸡苗钱还了,还赚了2000多元,养鸡效益太好了,我们又不愁卖。”刘泰林说。
实现了从贫困户到小康户跨越的不止刘泰林一个。近年来,天柱县以林下土鸡养殖为重点,整合各类资金2500万元,建成了年孵化鸡雏850万羽的良种繁育基地、年屠宰3600万羽鸡(鸭)屠宰场、1.6万平方米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及3000平方米库容冷链体系,打造了“凤玖玖”油茶鸡公共品牌,与重庆土滋滋、华侨城商会签订年供土鸡100万羽、年供冰鲜土鸡30万羽等销售协议。2020年,天柱县直接带动贫困人口8300余人,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天柱县的成功实践表明,要破解林下经济的发展难题,还是要靠组织化示范化推动、项目化市场化运作。”贵州省林业局副局长向守都介绍,近年来,全省林业系统以问题为导向,着力破解过去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瓶颈。
2018年,贵州全面打响农村产业革命战役,开启了林下经济发展新局面。三年多来,全省各地坚持以贫困地区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以企业为主体,以超常规措施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实现了裂变发展。全省林下经济面积从2016年的1151万亩提升至2019年的2048万亩,年均增幅达21%,林下经济年产值从2016年的90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330亿元,年均增幅高达57%。目前,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2203万亩,产值365.9亿元,实施主体1.7万个,带动285万农村人口增收,实现了林下经济发展面积、产业效益和助农增收“三提升”。
“实践证明,我省发展林下经济大有成效、大有希望,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实现发展和生态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让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变为金山银山。” 贵州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美钧说。
去年11月,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及证监会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全面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林下经济年产值达1万亿元。
“这是我省发展林下经济的大好机遇!”张美钧介绍,当前贵州森林面积达1.58亿亩,其中,最适宜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的林地面积有3400余万亩,林下经济还有较大潜力和发展空间。山地贵州,在林多地少、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有着重大意义。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林下经济年产值达9000亿元,其中过百亿元的省份15个,产值达500亿元以上的省份有9个,江西、广西林下经济产值甚至超过千亿元。林下经济产业已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大众创业的新兴产业。
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多年来,各地党委政府和各级林草主管部门持续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支持,贵州、江西、广西等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专门的指导性文件和扶持政策。2021年7月,贵州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围绕“扩规模、优品种、调结构、提质量、强品牌、拓市场”,着力构建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基础支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提高林下经济发展专业化、精准化、系统化、市场化、高效化水平,并在省级层面成立了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林下经济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去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广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年实施计划》,林下经济产业首次纳入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产业,获得2021年自治区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000万元;油茶产业获得2021年自治区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000万元,同比增长14%。2021年,自治区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林业专项主要用于林下种植中药材、林下养蜂、林下生态旅游等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和油茶“双千”计划实施,支持培育壮大广西林业优势特色产业。
各地依托特色优势资源,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2021年12月,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印发了《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向各地推介“高位推动,科学布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体经营,释放潜能”“拓展链条,提升价值”“融合发展,综合收益”“定产定销,宣传推介”“标准生产,打造品牌”“利益联结,助农增收”等8个方面、共28个典型案例,并要求各地林草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学习借鉴,进一步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科技帮扶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森林面积303万亩,森林覆盖率82.18%,生态良好,适宜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有“中国竹子之乡”之称,是“广宁红花茶油”的原产地。近年来,广宁县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多种林下复合经营模式,结合“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同步推进,着重培育南药、茶、竹荪、灵芝等林下种植,竹笋、竹虫等采集加工业,林下养禽畜和蜜蜂等养殖业,发展森林康养,全方位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当前,广宁县油茶种植面积已有6.25万亩、肉桂5万亩、砂仁3.5万亩,完成竹海大观、万竹园、罗锅观竹亭改造提升项目,建成了赤坑绿美古树乡村、红花油茶主题公园,完成11个省定贫困村的乡村绿化美化工程,进一步凸显示范带动效应。同时,广宁县还积极探索新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林场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截至2020年,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2.92亿元,涉林下经济的企业有172家、专业合作社428家,林下经济从业人员达8.29万人,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农户1.65万人就业,其中扶贫户980人,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省林下经济示范县。
近年来,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以发展紫灵芝产业作为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林下种植“武芝2号”紫灵芝产业加快发展,努力将武平县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林下紫灵芝生产基地。2021年林下种植紫灵芝新种面积5300亩,总面积近2万亩。
紫灵芝可以加工灵芝切片、灵芝茶、灵芝孢子粉、灵芝酒、灵芝饮品、灵芝化妆品等,同时兼具观赏价值。武平县利用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惠民林业产业,有效实现不砍树也致富。2018年—2021年,全县427户贫困户参与林下种植紫灵芝激励性扶贫项目,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全县以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形式从事紫灵芝种植的有81家。
武平县因地制宜,强化措施,突出特色,鼓励和引导林农发展以紫灵芝、富贵籽为主的林下种植业,以象洞鸡、中华蜂为主的林下养殖业,以野生食用菌、中草药、松脂为主的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以森林人家、森林康养为主的森林旅游产业。据统计,2021年1-6月全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52.5万亩,实现产值19.34亿元,同比增长15.23%。
冬日的山东省嘉祥县卧龙山镇长直集村,放眼望去,大片油用牡丹基地因套种绿化树和养殖家禽显得生机盎然。
早上7点多,长直集村规模最大的种植户呈祥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瑞麟就在自己经营的油用牡丹基地忙碌开了。打扫鸡舍内外、配饲料、鸡舍内外捡鸡蛋、整理滴灌管……这些活是他林下养鸡以来每天应做的事。
“元旦后,会下蛋的鸡更多了,昨天一共捡了75斤鸡蛋约700个,今天鸡舍里捡的蛋看起来比昨天还多。”在基地一起干活的张瑞麟的大姐张志娥高兴地说。
“林下养鸡是我姐经营的项目。都是一家人,我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支持大姐创业也是应该的。张瑞麟说。
2021年4月,张瑞麟和张志娥开始把林下养鸡付诸行动。按照书本上学习掌握的养鸡知识,请工匠修建了鸡舍、安装了配套设施。分批购入适合本地散养的小土鸡如乌鸡、珍珠鸡共1000多只,还饲养了10只能保护鸡仔们安全的大鹅。付出总有回报。9月份,最先养殖的土鸡开始下蛋了。
“在油用牡丹基地散养土鸡初步成功了。一是鸡不啃食油用牡丹根系枝叶,还能除草、吃虫,去年基地没安排人工除草、打药,鸡粪可自然分解成苗木的肥料,所有成本降低了。二是散养土鸡的鸡蛋销售价格较高,还不愁销路。三是中科院刘政安研究员春节后将来这里合作一个项目,用油用牡丹枝叶加工鸡饲料,争取能产业化生产。我这几百亩地‘上乔下灌、种养结合’复合经营推广开来,将有助于油牡丹产业发展。”张瑞麟说。
魔芋适宜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区种植,生长快、抗病能力强、产量高、价格可观。可做成休闲食品、魔芋豆腐、魔芋粉等产品。近日,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林业局深入古台山林下黄精及魔芋种植基地进行技术指导,为生产经营户“传经送宝”。
林下黄精和魔芋产业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新化林业局通过服务林业主导产业,创新林果科技帮扶形式,多模式林下经济打造“绿色聚宝盆”。据种植基地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基地林下容器培育面积达2000亩,来自全国各地9个品种,亩产可达4000斤,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左右。可带动周边300户农民群众就业增收。
为丰富农产品供给结构、促进林区山区群众稳定增收、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
《指南》从林地利用范围、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区域布局4个方面明确了全国林下经济的发展布局;提出了积极推广林下中药材产业、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科学引导林下养殖产业、有序发展林下采集产业、加快发展森林康养产业5个重点领域;确定了加强林下经济品牌建设、加快经营主体培育、加快市场营销流通体系构建、深化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4项主要任务。
《指南》要求,明确林下经济产业定位,扩大林下经济发展规模,优化林下经济发展布局,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增加林下经济产品供给,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水平,实现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助力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激发林下经济发展活力
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是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国家林草局规范有序推进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动态管理。2013年至2019年,国家林草局先后认定发布了四批、共526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吸纳就业超过720万人,总产值近1300亿元,从业林农年均收入1.33万元。
2021年6月,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取消和变更部分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命名的通知》,对24个经营管理不善、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的基地,取消其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称号。12月,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认定北京市怀柔区平安富兴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23家单位为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通知》强调,各级林草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指导、支持、管理和服务力度,积极争取和推动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不断提升示范基地建设水平。
在国家林草局指导下,各省级林草主管部门创建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不断发挥以点带面、典型引路作用,充分激发林下经济发展活力。
上海市林业总站果树管理科调研小组来到金山区枫泾镇卫星村林下大球盖菌种植基地,正值雨后,林下一个个大球盖菇探出小脑袋,一派生机勃勃景象。据基地负责人介绍,目前林下共种植50亩大球盖菇,现在处于出菇初期,雇佣6-7位当地村民采收蘑菇,每天采收菌菇200-300斤,大球盖菌营养丰富,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随着时间推移,接下来出菇量还会增加,预估可以持续出菇2-3个月。
利用林下闲置空间发展林下大球盖菌种植,提升了林地的综合附加值和效益,林下大球盖菇种植,选择稻田秸秆作为种植基质,促进了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出菇结束后,生产过程中的基地原料剩余物就地还田,为树体生长提供丰富的腐殖质营养,促进林木生长。这种“农业废弃物-林下菌菇生产-有机质还林”的生态循环栽培模式实现林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小小蘑菇撑起了生态致富伞。
木耳养植
浙江省安吉县景溪村坐拥6000余亩竹林,近年来借助竹林资源,努力盘活林下经济,并通过三产融合为乡村经济发展开拓新路。目前,该村打造的林下种植基地已扩至1000亩,主要种植竹荪蛋、多花黄精、木槿花等特色林下经济作物,并且已为村里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
向林下空间要经济效益,在安吉县各个乡村已蔚然成风。作为全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安吉林地面积有207万亩,其中竹林面积108万亩。近年来,安吉县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建设,使广袤的山林真正成为农民的“绿色富矿”,风光正好的林下经济正逐渐成长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接下来,我们继续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进林改工作、推动林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加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引导,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黄宏亮表示,希望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将生态资源优势充分得到发挥,以带动片区经济发展,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打开地图,在冀辽蒙交界之处,一弯碧绿撑起一道拱卫京津的生态屏障,这里就是河北省平泉市。平泉地处冀北燕山丘陵区,全境“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决定了其发展出路必然在山在林。
多年来,平泉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农民自发相结合,形成了以林下采集、林下种植和生态旅游为主的三大林下经济产业体系,探索出林药、林菜、林草、林花、林禽等多种发展模式。目前已规划新增林下经济产业面积321亩,培育全市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以亚欧公司为龙头,带动发展中药材种植4500亩,建立中药材示范基地3000亩,建立中药材加工基地1处。全市林下经济年产值8947万元,吸纳4万多名劳动力,带动从业者人均增收2000多元。
《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有序扩大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模,持续优化林下经济产业布局,不断增加林下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市场认可度;继续推进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多种生产经营主体,稳步提升林农综合收入;强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构建完善的产品流通体系与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相关产品科技含量,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市场敏锐度;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总面积达到6.5亿亩,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1万亿元,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达到800家。到2030年,形成林下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格局,林下经济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溯源体系更加健全,产品供给能力、质量安全水平、市场竞争能力全面提升,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特色产品竞争力、知名度、美誉度得到国内外市场充分认可;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总面积达到7亿亩,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1.3万亿元,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达到1000家。
林下经济发展的两步走战略已然成型。发展林下经济是大有空间、大有可为的,但是想要迈上新台阶,就必须抓住当前的政策机遇,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让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森林景观利用、森林康养、森林人家、森林民宿等林下经济典型模式,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另一片蓝海。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贡献。“十四五”期间,随着发展桎梏的不断被打破,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万亿级蓝海正向着浩瀚的森林招手。在浓密的绿荫下,林下经济正产生着翻天覆地的蝶变。(文/绿色中国融媒体 耿国彪 《绿色中国》2022.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