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近日驶入福建海域。“国信1号”养殖工船投资约4.5亿元,船长249.9米,排水量13万吨,载重量10万吨,堪称“渔业航母”。该船5月20日在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交付运营,标志着中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进阶发展。
“国信1号”养殖工船首创的“船载舱养”模式,将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了深远海,通过利用全球优质海水资源进行养殖,同时可有效利用深远海适宜海域进行长期游弋式养殖,躲避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中国持续输入高品质蛋白供应。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黄条鰤等名优养殖鱼种养殖,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3700吨,年均营业收入约2.2亿元。
据介绍,“国信1号”养殖工船是全球设计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实用性和可靠性最强的渔船,2020年12月在青岛北海造船厂启动建造,2022年1月出坞下水。该船养殖舱内水体声学指标已达到甚至超过静音级科考船水平,全船2108个测点信息对15个养殖舱内水、氧、光、饲、鱼进行集中控制与实时监测,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至6倍,养殖周期可缩短四分之一以上。
“国信1号”首站目的地是福建宁德外海海域,本月底抵达,将在此进行首船鱼苗入舱。该船将常年游弋在南海、黄海、东海等海域开展大黄鱼等高品质鱼种养殖,第一批高品质工船大黄鱼预计于今年8月底起捕上市。
从起捕到加工全自动化
45分钟就能搞定
这艘“渔业航母”到底长啥样?戴上安全帽,爬上大约四层楼的高度,就看到船的宽阔的主甲板。“这里可以停靠应急直升机。”船长崔福祥说。
这艘船最核心的地方还是在船舱内。在养殖监控室,两名工作人员正在盯着两个显示大屏,大屏上显示着15个养殖舱的运行情况,而在通往养殖舱的路上,看到的是像智能化工厂车间一样的设备,“这个罐子是吸鱼泵,鱼养殖到一斤多后,会通过它吸出来,然后通过传送带送入休眠池。”建造主管沈宏伟说。
4台银色真空吸鱼泵连接鱼舱和输送系统,起捕时吸鱼泵将海水和鱼一同吸入泵中,通过输送带输送到鱼水分离区进行分离,成鱼随后在约0℃的休眠池进入休眠状态,然后在加工区的预冷池进行分拣和冰鲜、冷冻加工。加工后直接进入冷冻集装箱储存,然后可通过海工吊送到运输船上。从起捕到加工,“国信1号”只需45分钟全程自动化操作就可实现。
舱内水流逆时针旋转
养的鱼口感更佳
看到,养殖舱深达十几米,在一座已排水的养殖舱内,舱内壁从上至下共四排进水管,舱底部连接出水口。“海水从注水孔流入,再从出水口排出,一天24小时不间断换水16次。”沈宏伟说,“国信1号”的取水深度深达50米,通过养殖水体交换系统实现舱内水体与外界自然海水不间断交换,保证了养殖海水的清洁度,受益于可控的封闭养殖环境,更容易隔离病源,提升养殖成活率。
据介绍,“国信1号”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6倍,养殖周期可缩短1/4。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能够实现平均养殖密度22公斤/立方米,成活率超95%,月增重70-80克。
值得注意的是,在养殖舱内的水流一直是在逆时针旋转。这一方面是船舱内水体交换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在模拟洋流,让养殖鱼的口感更加接近自然生长的鱼。
30万吨级船明年开建
“国信1号”的姊妹船“国信2号”“国信3号”预计于2024年3月交付使用。
30万吨级超大型“国信4号”已启动功能论证和总体设计,预计2023年底前启动建造。
未来5-10年,国信集团将陆续投资建造50艘养殖工船,配以13艘补给船、油料加注船、综合试验船,形成总吨位超过1000万吨的12支国际领先的标准示范船队,打造全球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深远海养殖船队。
据测算,我国专属经济区海域有至少3600平方公里可开展深远海养殖,可承载上千艘10万吨级养殖船作业,世界各国专属经济区有约19万平方公里海域符合养殖条件,如养殖工船向各国进行订单和技术输出,可成我国继高铁后又一张闪亮“国家名片”。
【点击】
船载舱养
“国信1号”首创“船载舱养”模式,即将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深远海,通过利用全球优质海水资源进行养殖,为我国持续输入高品质蛋白供应,成为我国流动的“蓝色国土”。我国前五次海水养殖浪潮都是在解决海洋生物资源苗种产业化问题,而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从近岸传统渔业养殖转向深远海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次变革是融合苗种繁育、工业化养殖、船舶装备、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等全产业链的集成创新,代表了海洋渔业最新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