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金线莲
溢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金线莲林下种植基地
夏至时节,在南靖县,郁郁葱葱的“树海”“竹洋”连绵起伏,山林之下,蕴藏无限生机。
作为我省首批国家生态县之一,南靖现有林地220.35万亩,森林覆盖率73.38%,居漳州市首位。近年来,在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南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着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色颜值”变成“富民价值”。2021年,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6.03亿元,总经营面积58.51万亩。
资源禀赋 林药带农富
“别看它不起眼,种植年限越长,药效越好,价格也高。”不久前,在南靖县和溪镇吉春村,种植户刘亚龙卖掉林地里种了8年的100公斤巴戟天,1公斤卖到近200元。刘亚龙算了一笔账,每亩林地前期投资8000元,虽然种植周期长,但平时养护成本低,按照亩均产1500公斤算,每亩年均可增收2万元左右。
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溪是野生巴戟天和人工栽培巴戟天的主产地,被誉为“巴戟天之乡”,2011年“和溪巴戟天”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副镇长韩小璐告诉记者,近年来,和溪镇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优势,重点推广种植巴戟天,使之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目前,全镇巴戟天种植户有500多户,林下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产量超过450吨,年创产值超9000万元。
“好药出深山”,林下种植中药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因山林气候环境的独特性,对种植技术的要求更高。
在山城镇种植了多年金线莲的漳州市溢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方锡瑜对此深有体会。
“金线莲是珍稀中草药,药用价值高,但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较为严格。”10多年前,方锡瑜看中了金线莲产业的广阔前景和南靖县的林地资源,到这里开始林下种植金线莲。然而,传统的林下种植金线莲无异于看天吃饭,“病虫害一来,一倒一大片,成活率大概只有50%”。
如何提高金线莲在自然环境下的存活率?2015年,公司成功引进台湾套袋金线莲种植技术,使得金线莲成活率大大提升。
在溢绿农业的林下种植基地可以看到,一株株套袋金线莲在林下整齐铺展。“这相当于一个小环境,能隔绝大部分病虫害,种植过程无需另外浇水、追肥、喷药;待到生长后期,可以适时解开袋子,让金线莲与大自然环境充分接触,以最大限度达到仿野生种植的效果。”方锡瑜说,在无菌车间进行组培后,金线莲幼苗还要在大棚驯化约1个月后,才能移到野外阔叶林下套袋种植,栽培2年左右方可采摘。
如今,溢绿农业创建的省级林下经济种苗繁育基地可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年产金线莲鲜品200吨、干品15吨,年销售收入120万元,带动当地就业300人,农户年均增收1.25万元。
南靖县林业局相关工作人员林进灵说,为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并鼓励引导种植户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南靖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自2013年来,共计争取省级林下经济项目补助资金1000万元,惠及企业和农户51家。
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以金线莲、铁皮石斛、巴戟天、虎尾轮为主的林药产业,拥有漳州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8家,林下、仿林下栽培金线莲、铁皮石斛共3500多亩,直接从业人员达8000多人,带动林农“不砍树,也致富”。
产业延伸 绿竹也成“金”
6月26日,位于龙山镇的漳州明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2条全自动竹笋加工流水线不停运转,一根根肥厚的竹笋经过切丝、筛选、分袋包装、检验等工序,被加工成清水笋、调味笋、软包装笋罐头等产品。作为闽南最大的笋竹食品精深加工企业,这里年产罐头食品及软包装食品2万吨,年产值超2亿元。
而在位于靖城镇的金竹竹业有限公司车间里,生产同样忙碌。
碾压、高温碳化、干燥、压制……经过一系列工序,一根根竹子变身坚硬的板材——碳化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相较于一般的树木,竹子生长快,循环再生、环保耐用。我们与竹农合作,向他们购买原材料,解决了竹子的销路问题,竹农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金竹竹业是一家专门以竹为原材料生产重组竹系列产品的企业,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福建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生产重组竹地板、桥梁板、家具等产品。公司董事长李小贤说,目前,公司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及地区,年销售收入达8000多万元。
在南靖县,像明成食品、金竹竹业这样的笋竹加工企业不在少数。一根根笋、竹,皆出自于南靖的广袤竹林。
“南靖是闽南主要的竹子产区,这里独特的气候及地理条件非常适合竹子的生长。”南靖县林业局副局长吴家荣说,近年来,南靖立足丰富的竹林资源,加快推进全县笋、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带领竹农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点竹成金”致富路。
目前,全县竹子种植面积53.34万亩,形成以明成、明和为龙头的笋加工产业和以和泰、金竹、鹏烁为龙头的竹加工产业格局,现有从业人员7.6万人,拥有笋竹加工企业100余家,去年全县消耗毛竹10万吨、麻竹14万吨、笋材40万吨以上,笋、竹产业产值25亿元。
“2018年以来,我们争取省级补助资金702万元,帮助龙头企业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的新技术新设备,直接拉动投资3000万元,帮助企业扩大产能,提升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增加就业岗位500多个,促进竹(笋)资源优势向精深加工优势转化。”吴家荣说,目前南靖正集中力量做好笋竹精深加工示范项目,鼓励企业技改升级,扩大产能,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全竹利用体系,做大产业蛋糕,带动林农增收致富。
资源整合 探索正当时
近日,豪雨初歇,南靖国有林场的工人来到南塘村的林区查看阔叶林下种植的中药材存活情况。不久前,他们刚在这里种下近300亩三钗苦和岗梅。
“我们跟药企合作,由他们提供种苗并负责收购,我们来栽培。只要销路有保障,就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南靖国有林场场长王水城说,这是新一轮林改契机下,南靖国有林场关于林下种植的新探索。从种树护林,到林下种植,林地增值是可预见的,据保守测算,把闲置的林地利用起来,种植4至5年的林药,每亩林地年可净增利润至少1000元。
4月底,作为漳州市新一轮林改的试点县,南靖县发放全省首张林业地票、全市首张林票,以南坑镇南塘村4400亩林地为改革试点,南靖国有林场以技术、资金、管理入股,负责盘活林地资源,提升林地经营效益,南塘村则以林地入股,参与收益分红。
“在生产经营上,我们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充足的经营资金和畅通的销售渠道。通过因地制宜开发林地,大大提升林地的经营效益。”王水城说,南靖国有林场负责提升改造低海拔低产竹林1800亩,建成名贵树种与速生树种混交林。同时,将利用商品阔叶林2600亩,拓展中药材种植、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结合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实现长短周期兼顾、生态与产业平衡的复合林业规模化经营。
此前,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分山到户使得林地资源分散到林农手中。林下经济虽有一定的规模,但仍以部分企业为主导。而随着不少村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劳动力匮乏,出现了“土地抛荒、林地失管”的现象。有心尝试的个体种植户也因种植周期长、种植技术有限等因素,止步于小打小闹,难以做到规模经营。
为此,王水城认为,要进一步提高林下经济的组织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资源整合是关键。
“将林地资源整合后,交由专业的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利用其资金、资源优势,可对接大型制药厂等企业,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更容易出效益;林农可以将闲置的林地拿出来入股,参与分红,也可选择在企业就业,旱涝保收,这对于抗风险能力低的林农而言,不失为好选择。”王水城说。
“在原有分林到户的背景下,企业想实现规模化经营也面临不少限制。如,给林地修建配套的水泥路需要多方协调解决;林地资源分散,租用林地费时费力,租金不一……”在漳州市林下经济产业协会会长、溢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方锡瑜看来,林下种植需要成片开发、规模化经营才有效益,此次林改有利于推动产业规模化经营,对于林下经济无疑是一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