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花蛤“南征北战” 育出“富民产业”
2022-07-20   作者:郑瑞洋 吴其法   来源:福州晚报

白天,一碗冬瓜花蛤汤,清爽祛暑;晚上,一份开心花甲,香浓美味。眼下,连江万亩花蛤迎来采收季,源源不断地销往福州各大市场,成为市民夏日佳肴。

近30年来,乘着“海上福州”建设的东风,福州花蛤不断“南征北战”——北翼的连江每年花蛤产量达到近4万吨;南翼的福清成为全国最大的花蛤育苗基地。一粒粒花蛤培育出沿海渔民的“富民产业”。

福州花蛤“南征北战” 育出“富民产业”

渔民运送采收的花蛤。 陈德新 摄

迎来采收季

渔民“沙中淘金

花蛤又名花甲、蛤蜊,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富含蛋白质及钙、镁、铁等营养元素,具有降低胆固醇、清热解暑的作用,可爆炒、清蒸、酱香、做汤,有着“百味之冠”等美誉。

花蛤喜欢栖息在风浪小、水位深且有适量淡水注入的内湾。福州市连江、福清等沿海地区盛产花蛤。

眼下,在福州地区远近闻名的“花蛤之乡”连江晓澳镇,1万多亩花蛤进入采收季。

每天早上5点多,晓澳镇的渔民们就开始“沙中淘金”了。渔民们驾驶收蛤船,以十五人为一组,用泡沫筏、水泵、蛤耙、网袋等工具将花蛤从海沙中捞出来。随后,花蛤被运到船上,利用筛选机剔除杂质,洗净打包后被发往福州马尾、连江及省外市场批发销售。

“今年花蛤收成比较好,一亩可收1500公斤、产值在2万元左右,采收可持续到10月份。”渔民林英财介绍说,由于地处敖江、闽江入海口,海水与淡水交汇,这里养殖出来的花蛤壳薄、肉肥、汁多、味鲜,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市场批发价每公斤在10元到13元。

据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统计,连江去年养殖的花蛤面积达1万多亩,产量近4万吨、产值约4亿元,带动了全县3000多位渔民增收。今年的养殖面积同比增长5%,可达1.05万亩。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产业。晓澳等沿海乡镇在做大花蛤养殖的同时,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推动农旅、渔旅、文旅多元融合,积极融入228国道、最美海岸线、环马祖澳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滨江滨海经济带,为乡村振兴铺就“快车道”。

福州花蛤“南征北战” 育出“富民产业”

渔民采收花蛤。 陈德新 摄

南北两翼发力

培育“富民产业”

花蛤产业的做大做强,也是“海上福州”建设的一个缩影。1994年6月,福州市出台了《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明确了水产养殖业等重点产业。

为建设“海上福州”作贡献,地处福州北翼的连江,做好做活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上运输三大文章。在海水养殖方面,连江大力发展“六贝两藻”,即花蛤、缢蛏、牡蛎、泥蚶、贻贝、文蛤、海带、紫菜,形成“海养贝藻鱼、陆养虾鳗鲍”特色水产养殖业。

相关数据显示,1994年底,连江水产品总量突破30万吨,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其中花蛤产量占到全省四分之一。

然而,当时的连江因无法培育蛤苗,花蛤养殖业发展受到制约。“为了攻克育苗难题,当时连江浦口镇官岭花蛤场场长王金存到莆田下尾村取经,又聘请水产专家、技术人员深入滩涂实地考察。最后,王金存与台胞蒋佩琪女士合资创办了连江安和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引进了资金和先进技术。”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表示,最终,在两岸共同努力下,1995年连江在定海湾实现了人工育苗,至此告别了有蛤无苗的历史。

而地处福州南翼的福清市,也在做大做强花蛤的种苗文章。如今,福清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蛤育苗基地,供应全国90%以上的市场。

从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经过近30年的发展,花蛤不仅成为闽菜中的一道特色菜,也与鱼丸、金鱼等入选了福州“10+1”渔业特色品牌,助力福州荣获中国海洋美食之都、中国渔业品牌之都等称号,持续打响“海上福州”的美食名片。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