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联排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宽敞平坦的沥青路旁绿树葱葱、鸟语花香,人民大食堂里老人齐聚一堂,欢声笑语,“双溪缦谷”文旅项目施工如火如荼,“崇德向善”的文明风气愈来愈浓……谁能想到,过去“遍地垃圾堆,滩泥裤管推”的漳州市芗城区双溪村摇身一变成为了今天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双溪新村一期联排房俯瞰图
忆芗公园文化广场
双溪村的蝶变得益于“党建+乡贤”工作模式的推行。近年来,双溪村高举党建引领旗帜,以乡贤理事会、老人协会、和谐促进会为平台,探索出了一条乡贤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子。2019年,双溪村获评“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2020年获评“漳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获评“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
乡情牵线,凝聚乡贤“智囊团”
双溪村乡贤多在江浙一带经商,他们富而思源,反哺桑梓。然而,由于对村内项目建设不够了解、投入资金缺乏统筹,难以惠及全村。
对此,双溪村党支部提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乡贤为驱动的“双轮驱动”乡村治理模式,通过村党支部科学规划,着力搭建乡贤出智、出力、出资平台,发挥乡贤亲缘、人缘、资源、财源优势,成立乡贤理事会,及时传递乡情乡事,凝聚从政、经商、文艺等领域的乡贤“智囊团”,建设新时代乡贤文化,实现乡贤智力回乡、资金回流、文化回哺、人气回聚。其中,以梁华南、梁华国、庄来盛、庄来保、梁加辉、梁德明为代表的外出乡贤慷慨捐资,建言献策,以梁加法、梁水成为代表的本地乡贤活跃在村“两委”和村民之间,成为村级党组织服务为民、发展富民的“多面手”“好帮手”。
乡愁引路,打造养老“新样板”
双溪村约有三分之二人口外出务工,村内的常住人口中又有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人,“空壳村”“老人村”成为了双溪村的典型“标签”。据了解,这些老人中很多行动不便,常常是煮一餐吃一天,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
2000年,村党支部有意在村内建造幸福院,为老人们提供生活服务场所,然而彼时的双溪村资金短缺,项目建设一度陷入困境。
双溪人民大食堂
双溪乡村菜园
乡贤梁加辉常年在漳州市漳浦县经商,但始终心怀故乡,得知村委会缺少资金,先是慷慨捐资50万元协助建设幸福园,2017年又带头捐资扶持养老事业,在幸福园置办“爱心餐”,让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三天能够在幸福园免费享用“爱心餐”。2019年,由镇党委政府投资兴建、乡贤捐资保障运营的全省首个公益性人民大食堂正式落成,免费为村内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一日两餐。其中,乡贤梁华国、梁加辉各带头捐款10万元用于大食堂运营,带动100余名乡贤为大食堂捐资,开启了双溪村养老模式的全新尝试。
为保障大食堂的常态化运营,双溪村建立起“协会负责、村民监督”的运营保障机制,做到账务日清月结、公开透明。在运营管理方面,由老人协会牵头,老人协会会长梁加法组织老人以“五班六人”的模式义务负责大食堂的日常保洁、择菜等工作,引入“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概念,既满足老人饮食需求,又能排遣留守的孤独感。同时,对大食堂旁的8亩菜地进行改造,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引入运营公司,打造集现代农业展示、游客体验种植、采摘观光于一体的“开心农场”,实现产销结合,在发展“农家乐”业态的同时,保障大食堂的菜源供应。如今,在乡贤们的示范带动下,孝老敬亲、乐善好施的文明乡风愈加深入人心。
乡风铸魂,树立文明“新风尚”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双溪村历史悠久,家风家训不计其数,虽表述各异,但内容大多不离“孝”“善”之意。为了不让优秀乡土文化湮没在历史洪流中,乡贤们成立和谐促进会,带领七支志愿服务队,充分挖掘双溪村优秀家风家训、名人故事,着力构筑双溪文化体系,以实际行动引领乡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一心向党勇担当,双溪振兴看今朝
过去,双溪村婚丧喜庆时兴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极其严重,为了制止这种恶习陋习,和谐促进会带头移风易俗,乡贤牵头加大宣传劝导,以疫情防控严禁人员聚集为切入点,以“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比活动为依托,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俭办”蔚然成风,提升乡民素质,树立文明新风。
除此之外,村党支部还在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信访评理室”“矛盾调解室”,让和谐促进会的乡贤们参与调解。在这里,群众说心里话,乡贤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积极调解,很多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置,“法理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也得以解决,逐步实现了“小事不上交、大事不出村、邻里更和谐”的目标。(芗城区委乡村振兴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