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公布了全省“最美科技特派员”名单,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江文清研究员、刘端华高级农艺师、应薛养副研究员等三位科研人员光荣上榜。
南平市农科所是福建省最早选派、也是从未间断选派科技特派员队伍的农业科研单位,还是首批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是福建省科技特派员队伍的生力军,为乡村产业振兴持续注入新动能。先后获得“1999年度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先进单位”等荣誉,服务和培植了福建科力种业、福建丰田种业、福建晓富种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1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省、市科技特派员优秀代表。他们,扎根在田间地头,以农民期盼的技术作为科研方向,是农民眼中的“田专家”“土秀才”……
刘端华(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
福建省南平市依托高端专家、下派干部和乡土人才构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9年,福建南平为解决“三农”问题,向农村派驻了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员,刘端华就是其中的一名。作为科技特派员,刘端华从来没想过,他和伙伴们自筹款项创办的科力种业公司,能发展成为福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刘端华团队研发的35个水稻新品种,带动4000多农户,年增收2000多万元,他们甚至还把种子卖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今,一大批来自全国重点科研院校的专家,已经成为南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一代科技特派员。在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已经打造成为以全国高端专家为依托、以下派干部为主体、以乡土人才为基础的“宝塔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并上升为全国推广的创新经验。
应薛养(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成果开发推广室主任、副研究员):“走心”服务结出振兴“硕果”
“我们跟农户心是连在一起的。辛苦也好,收获也好,我享受了很多的快乐。”应薛养坐在葡萄架下,说起这份甘苦与共的交情,格外动情。
应薛养是南平市农科所成果开发推广室主任。20年前,应薛养初次下派南平市建阳区(原县级建阳市)担任科技特派员。面对着葡萄树,他忧从中来。那时,当地农家葡萄都还是露天种植。逐年增多的病虫害,雨季一来裂果就多……这些看似不可抗拒的因素,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农户收成。那些年,科技特派员团队四处奔走调研,苦苦摸索防治方案,但年景不好时,农户依然免不了亏损。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10年左右。科技特派员团队外出考察“取经”后,开始在建阳逐步推广套袋加避雨栽培技术。应薛养说,新种植技术很快产生效益,当地葡萄进入稳产阶段,葡萄产业越做越大。
近年来,应薛养积极引种葡萄新品,悉心研究、总结、推广适配栽培技术,不断丰富当地葡萄品种,帮助农户增加收益。他还引导农户学习酿酒技术,延伸葡萄产业链。与此同时,应薛养还通过“科技特派员+星创基地”的模式,整合集聚当地葡萄种植管理、电商物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青年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20年来,在应薛养的指导和帮助下,南平市建阳区成立3个葡萄专业合作社,累计发展社员480户,指导种植葡萄面积4520亩,年产优质葡萄6580吨,产值4285万元。在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上,应薛养和他的科技特派员同事们初心依旧,仍然奔忙在田野大地上,为农民们不断送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钱景”。
江文清(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扎根田间写辉煌
一谈起农民和农村,江文清总是充满了感情。
江文清研究员,1985年参加工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第八届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粮油作物学会理事、福建省种子协会理事,长期从事水稻育种和推广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十一五”期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等多个奖项。怀揣着报效桑梓的美好愿望,江文清长年坚守水稻育种和推广一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江文清不仅要带领农民致富,还要传授农民致富的技术本领。成为科技特派员后,乡间小路留下了他指导农业生产不息的脚印,田间地头洒下了他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辛勤的汗水……
江文清带领科研团队创建的科普惠农示范基地——建阳童游杂交水稻种业示范基地,在开展科技创新、发挥示范效应、加强科普宣传、辐射带动群众科技创业致富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在全国14个省累计推广种植5000多万亩,增创社会经济效益20亿元。
如今,全国有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默默无闻奉献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他们是真正的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巩固脱贫成果致富的带头人。(南平市农科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