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意正浓,福安市甘棠镇观里村茶苗长势喜人,茶苗大户陈瑞发一大早便来到茶苗园精心管护。“今年茶苗长得好,有望10月提前出圃。”陈瑞发去年卖茶苗净收入60多万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点“苗”成金,小茶苗成了“黄金苗”。作为全国民间最大的茶苗无性系繁殖基地,甘棠镇拥有3300多亩茶苗圃,年出圃茶苗8亿多株,占全国市场份额超四成,畅销全国10多个省份,产值超2亿元。
小茶苗育出大产业
行走在甘棠镇观里、上塘、岭尾等村,随处可见田间覆盖着黑色遮阳棚。透过缝隙,可清晰地看到茁壮成长的翠绿小茶苗。
“这些小茶苗是周边村民致富的‘金娃娃’。”上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瑞金说。
甘棠镇土层肥厚、水源丰富,是茶苗栽培的一方沃土,被誉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红茶之都”“国家区域性繁育基地”。20世纪70年代,当地村民开始试用短穗扦插法种植茶苗,成活率大幅提升。
作为上塘村较早从事茶苗种植的育苗人,彭瑞金16岁便从父辈那里继承扦插手艺。
“茶苗成活率与施肥时间、使用农药类型等密不可分,而每个茶苗品种的管护要领各不相同。”彭瑞金说,从事育苗40多年,他不断摸索、积累,形成了一整套茶苗施肥、管护等种植经。
靠着培育茶苗,彭瑞金富了口袋。目前,他种植15个茶苗品种,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亩扩大到50多亩,年收入从几千元增长到近百万元。
在彭瑞金的带动下,上塘村十几名茶农联合成立上塘瑞鑫茶苗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吸纳60多户村民出资入股,以分红的形式实现增收致富。”彭瑞金说。
一株幼苗成就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当前,甘棠镇茶苗产业已覆盖全镇22个村,带动从业人员2万多人,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
标准化生产后劲足
“现在,小茶苗已成为群众的可靠收入。但家庭作坊式的茶苗种植也面临育苗周期长、成活率不稳定、茶农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福建初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成进说。
如何适应市场化发展,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产业化发展为提高茶苗竞争力带来新希望。
2019年,甘棠镇组织30多家茶苗专业合作社和苗圃公司,联合组建福建初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发展模式,探索茶苗产业标准化管理方式,大力发展茶苗良种繁育产业。
记者在甘棠镇观里村的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看到,与传统田间育苗方式不同,部分茶苗置于穴盘内培育。
“穴盘中每穴穗苗相对独立,既减少相互间病虫害传播,又减少穗苗间营养争夺,根系也能充分发育。”高成进说,穴盘苗在填料、扦插、施肥等过程中,均可部分利用机械完成,便于集约化管理和规模化生产,减少人工成本。
在该培育基地内,茶农正操控水肥一体化机器,几十个小喷头对茶苗进行喷灌,再辅以排风扇,基地内温度逐渐降低,省力高效。
目前,福建初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在厝坪、牛柏洋、观里等9个村庄承包荒山开垦,已建立工厂化标准茶树种苗繁育基地2000平方米、茶树种苗无性系繁育示范基地80亩。
“通过加强繁育技术、工厂化育苗等方式,进一步缩短茶苗出圃时间,提高茶苗良种率和成活率,让育苗逐步走上产业化之路。”高成进说。
品种选育开启个性化
如何统筹自身力量,借力外部资源让小小茶苗再育新机?
在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陈常颂看来,做好“三茶”融合大文章,茶树品种推陈出新是关键。
新品种选育是茶苗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茶树新品种选育是一个系统化过程,通常需要18年至25年。茶树选育经历了追求数量、质量再到功能型三个阶段。”陈常颂介绍,随着消费者对茶品质要求提高,品质育种成为市场导向。现阶段则更注重个性化、差异化的功能型茶苗选育。
“福云6号、福安大白是我们常规品种,近年来,高香型茶苗更受市场青睐,价格也高,有的品种每株价格甚至达到0.8元至1元。”彭瑞金介绍,新选育的品种出圃时间短、施肥次数少,茶农在获得更高收益的同时,劳作时间更短。
智能化设施建设是茶苗产业加快发展的“底盘”。目前,茶苗科研中心楼已在甘棠镇南塘村动工开建;智能温室大棚正在进行图纸设计……
此外,福安市还与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做好良种繁育基地的全面规划设计。同时,加快推进福建省福安市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茶树种苗繁育中心项目建设,为茶苗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科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