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振兴,要发挥企业“主板”集成作用
2022-09-02   来源:福建日报

日前,农业农村部从全国3万余家种业企业中遴选出270家优势企业,组建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其中,福建13家入选。根据不同种业发展水平,这些企业被划归成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三大阵型。作为种业振兴的骨干力量,种业“国家队”将引领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长期以来,我国育种力量高度集中于科研院校。以此为依托,种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创新品种层出不穷。但其短板也显而易见。尽管全国每年有大量品种通过审定和登记,但许多是低水平的重复、低效率的创新。能够真正为市场所接受并获得大规模推广的,仍是少数。

究其根本,一方面,在当前评价体系下,科研人员更看重学术成果,而非应用成效。另一方面,种业创新不仅需要技术与人才作为支撑,更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与市场资源作为后盾。尤其是在畜禽领域,选育一个能够为市场广泛认同的品种,动辄耗费亿元级别投资与十数年光景,还要承担高昂的推广成本,面临无处不在的市场风险。传统科研院所难免力有不逮。

因此,种业振兴应当让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唱主角,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近年来,一批优势种业企业相继涌现。他们不仅保障农业供种“基本盘”,还不断突破“卡脖子”难题。去年,我国自主培育的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且品种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企业长达数十年的种源垄断。这正是育种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度融合、通力协作的成果。如今,国产白羽肉鸡品种正向下游市场进军。农业农村部早前印发通知,要求统筹各方力量,加快我国自主培育白羽肉鸡新品种推广应用。

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种业企业依然呈现小、散、弱特征,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以畜禽种业为例,由于我国现代化畜禽养殖业起步晚,高生产性能遗传素材积累基础薄弱,分子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应用不足,许多自主选育的畜禽品种在性能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所差距,许多“卡脖子”问题尚未得以破解。

从种业大国迈向种业强国,必须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既要引导市场与创新要素向优势种业企业聚集,又要通过出台扶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营造适宜种业企业发展的土壤。这个过程中,科研院所与企业应当优化分工、深度互动,尤其要加强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基因编辑等技术研发应用等公益性基础性研究,为种业企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只有发挥优势种业企业“主板”集成作用,才能锻造出性能更强更优的种业“芯片”,并使其性能发挥到极致。

责任编辑: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