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要忙碌一星期才能浇完的地,如今无人机不到一天就全部浇灌完成;从镰刀收割到联合机收割……农民脸上的笑容和鼓起的腰包,是发展路上的幸福刻度。
年过六旬的朱照棋是宁德福鼎市太姥山镇孔坪村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有个外号叫“稻王”,是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十年来,朱照棋从种植3亩水稻开始,到现在的300多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田,通过植保无人机、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朱照棋十来岁就开始帮家里种地,在他的记忆中,夏粮入库要持续一个月,收割、打场、晒粮……如今,稻谷从农田到粮仓只要24小时。
谈及十年来种地的变化,他概括为“增产增收、省时省力”。以往,他插秧、打药、收割全部靠人工;如今,机械化耕作已成“主角”,旋耕机犁地、无人机植保、联合收割机收割……
“就说打药吧,十多年前,人们得背着喷雾器在地里边走边喷,喷完一遍,衣服都湿透了。后来,用上了电动喷雾器。这两年,用无人机代替人工施肥、打药,半小时就能完成几十亩水稻的施肥作业,比以往的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粮食亩产量达500多公斤。”朱照棋很享受这种新变化。
2021年,朱照棋成为福鼎市农业农村局特聘的农技员,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先后跟着他一起种粮,成为试验田的“管家”。朱照棋说,他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这还不算稻谷,保守估计今年能挣10多万元,准备明年多承包一些田地。”朱照棋望着田野充满了期待……
又是一年丰收季,福鼎6万多亩中稻已经全面开镰收割,在店下镇寺前村,福鼎市康禾合作社社长陈光瑶做着秋收前的准备。
“今年,合作社托管的双季稻种植面积达900多亩,涉及200户农户,还种了1000多亩蚕豆。这样的种植结构,既是轮作模式的需要,也是响应国家稳粮扩豆的号召。”陈光瑶说。
提高粮食产量,农机是重要“武器”。行走在偌大的机库棚里,陈光瑶说,这些年,他不断“招兵买马”,生产设备已从10年前3台套小型农机扩大到50多台套大中小型农机,覆盖耕种管收各个环节。短短几年间,曾经“看天吃饭”的庄稼人用上了无人机灌溉农田,按下遥控器即可轻松浇水。机械化、智能化,新技术极大提高了种植效率,推动产量提升。
“种田是门技术活,科技助农实现粮食生产能力新突破,也改变着农民朋友的种地方式。”陈光瑶说,老一辈种粮人难以实现的“农事”,如今已经不再是梦想。
丰收背后,不但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更是一套政策组合拳在支撑。
惠农政策提升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连续十年,福鼎市出台粮食生产安全各项措施,对种植面积在3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每亩给予200元的补助,全面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水稻种植保险保费补贴由10%提高到20%,农机在正常享受购置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再给予农机购置总补贴额70%的累加补贴。依托科技加快实施“机器换人”,积极引导农民利用机械化和生态化发展现代农业耕种,对“两增两减”示范片开展精准测报、科学防控、精准施药,应用高效植保器械开展统防统治,对“储备品种”示范片开展抛秧栽培、无人机防治病虫害、化肥农药减量增收、秸秆还田、一年三熟轮作等示范技术,创建一批百亩田,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批区域性优势产业,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和效益提升,有效保障粮食高产稳产。
春争日,夏争时,秋抢收,冬育种,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无论是“老把式”,还是“新力量”,都会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共同奏响田园新旋律,在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现代农牧业画卷里,遇“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