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海参苗种本土化试验在霞浦获得成功
2022-11-23   作者:吴隆重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日前,由霞浦县海洋渔业发展中心联合企业培育的10万余只海参苗(刺参,下同),陆续投放到东安岛海区进行吊框(笼)养殖,生长状况良好,标志着福建省海参苗种本土化试验获得成功。

图片5.png

霞浦海参养殖现场

近年来,随着海参(刺参)养殖由北向南扩展,霞浦县海参养殖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又一支柱性产业。2021年霞浦县海参养殖产量3.5万吨,占全国产量19%左右,产值50亿元;2022年霞浦县海参产量5.5万吨,产值约72亿元,占全国海参总产量提升至27%左右。

图片6.png

温控室内的海参苗

霞浦海参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2022年初,霞浦县政协常委、县海洋渔业发展中心研究员叶启旺在霞浦县“两会”期间提出“海参苗种本土化迫在眉睫,育苗试验亟需开展”的建议,得到霞浦县人民政府县长罗义春高度重视并拨款50万元经费,启动了这项试验。

海参育苗早春开始生长,中国南方水温高,与北方地区相比,可节省升温成本。南方育苗的劣势在于二龄参(指生长期超过12个月的海参)度夏,以往南方育出的海参苗,在翌年4月运往北方度夏至11月,然后又回到南方海域进行吊笼养殖。针对此情况,攻克二龄参南方工厂化控温度夏技术是当务之急。于是,霞浦县海洋渔业发展中心叶启旺团队联合位于霞浦县的福建一嘉海带苗业有限公司,开展福建海参苗种本土化试验项目,依托大连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力量联合攻关海参育苗技术难题。

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海参苗种本土化试验顺利推进。2022年4月10日,福建一嘉海带苗业有限公司从北方购入5000万尾左右的海参耳状幼体,率先开展培育试验。4月22日,该公司又从漳浦购入多种规格的二龄参苗,开展室内控温及海区度夏试验。

试验进展顺利。到10月下旬,海参耳状幼体已培育成150-200头/斤(即每斤海参150-200只,下同)的参苗,约10万余只;同时,不同规格控温二龄参苗也长到20-50头/斤,共1000余斤,海参苗体重都翻了一倍以上,规格越小翻倍率越高。而东安海区渔排海参每笼平均投放规格10-30头/斤的参苗4.7斤,养到6月5日,经随机取样每笼平均7.8斤,翻倍率0.66;6月中旬进入度夏试验,试验海区恰遇百年一遇高温,至11月7日,度夏成活率30%,但是海参的幼体变态、附着、稚参、中间培育,及二龄参苗控温和海区度夏试验均取得圆满成功。

此外,霞浦县海洋渔业发展中心还联合三沙忠盛水产育苗场开展参苗中间培育规模化试验。5月27日从漳浦采购1-2万头/斤的参苗130斤,该苗种是3月中旬从北方购进耳状幼体在南方培育的,运到三沙后采取网片模式培育,比波纹板模式密度稀但生长速度快。10月27日,验收结果出炉:筛选出大规格的苗平均22头/斤,大规格苗占总苗量60%,小规格苗平均75头/斤,小规格苗占总苗量40%。11月1日,这些海参苗均移到东安海区吊框养殖,至11月20日翻倍率0.7-0.9。

图片7.png

培育成功的海参苗种

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叶启旺并不满足于既有成果。他注意到,目前福建多地养殖的海参苗,都是来自北方的二龄参苗,这种海参苗放养至第二年3月中旬,就因性腺发育生长停止,再养已无意义,必须收获。而同时期放养的南方当年海参苗,性腺均未发育,养殖期可延长2-3个月,直到6月初才收获,海参个体长得更大,养殖效益高得多。

据此,叶启旺决定开启“升级版”海参苗种本土化试验。在此前的试验成果基础上,他选取一批规格60头/斤以内的当年参苗进行吊框(笼)养殖观察,预计到2023年6月初,这批海参规格可达2-5头/斤,养殖翻倍率10倍以上。

图片8.png

海参苗控温试验现场

 “福建海参苗种本土化试验获得成功,就掌握了海参育苗主动权,将进一步完善本地海参产业链,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未来,质优个大的福建海参将进入更多普通家庭的餐桌。”叶启旺说。近日,他的团队走出霞浦县,选取今年首次发现的平潭海区自然繁殖的当年海参苗,扩大“升级版”海参苗种本土化试验范围,创造南方海参养殖新优势。(吴隆重)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