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水产品产业园区数全省第一,养殖品种数全省第一,8个品种产量全省第一,出口额全国第一……“第一”背后的四大密码
●实现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已创建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企业29家,覆盖包括对虾、鲍鱼等14类水产品种
●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共25家,总面积达1.27万亩;无公害水产品企业认证23家,认证水产养殖品种10种
●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455家和初级水产品加工场625家,仅水产品加工产量就达86.6万吨、产值239.4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二
●拥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37家、市级49家,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占全省上10亿元企业总数的一半
碧水青山、河渠交错,漳州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发展水产业提供了绝佳环境。近年来,我市以提高渔业效益、增加渔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快水产养殖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坚守开发与保护并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化、生产标准化、品种名特化、板块规模化建设,积极活跃市场流通、打造知名品牌,在供给侧改革中加快转型升级,全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民生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目前,我市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数量居全省第一;156个养殖品种数量不仅居全省第一,其中三个品种产量还居全国设区市第一、8个品种产量居全省第一。同时,我市去年水产品出口量达41.35万吨、出口货值31.03亿美元,居全国设区市第一。在勇夺各项行业桂冠的同时,我市渔民收入也在不断攀升。去年全市渔民人均纯收入达1.82万元,同比增长12.7%。
做优:
以品质为中心以种业工程为抓手
为了从源头把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关、推进传统水产业向安全无公害产业转型升级,我市围绕主要水产养殖品种,大力创建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扩大产品、区域的覆盖面。
通过积极开展育苗、养殖、生产、用药、销售等环节全过程信息记录,我市实现养殖水产品“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目前,全市已创建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企业29家,覆盖包括对虾、鲍鱼等14类水产品种。
以水产质量安全为基石,全市水产种业工程现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共有水产种苗场(含自繁自育)1600家,其中有注册苗场444个,已认定市级良种场12家、省级良种场8家。全市水产养殖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30%以上,石斑鱼、南美白对虾育苗产量居全省首位,并正以高优品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在罗非鱼的养殖中,我市不仅鱼苗养殖面积近17万亩、产值突破16亿元,还建立起13条罗非鱼加工生产线,年加工出口罗非鱼3万吨,产值达3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罗非鱼主产区和种苗生产供应基地。
做特:
以绿色为重点以产区优势为特色
“绿色、无公害”是漳州水产品安身立命、打响品牌的重要支点。近年来,我市以创建现代渔业产业园区为抓手,重点拓展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标准化池塘养殖,积极发展碳汇渔业、休闲渔业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全力打造绿色无公害水产品牌。
至今,全市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共25家,总面积达1.27万亩;无公害水产品企业认证为23家,认证水产养殖品种达10种,而以鱼虾贝藻绿色无公害为原料的系列产品则达数百种。
同时,我市充分发挥产区优势,用“一鱼一产业”突出各地特色,通过建设工厂化养殖车间、重点发展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基地,因地制宜将水产业做优做强。现如今,成功培育发展出的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一批优势品种,已成为我市水产业的响亮“名牌”。其中南美白对虾年产量5.69万吨、年产值25.9亿元,年育苗量2029亿尾、创产值10亿元,助力漳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南美白对虾种苗生产供应基地。
做精:
以科技为支撑以物联网为助力
水产业不但要做好做优、还要做精做细。通过创新技术、产学研合作等途径,我市积极鼓励水产品加工企业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流程,支持研发海洋药物、海洋保健品、海洋调味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大力推动传统粗加工向技术精加工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目前,我市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455家和初级水产品加工场625家,仅水产品加工产量就达86.6万吨、产值239.4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年产值上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占全省上10亿元企业的50%。
此外,全市建设完成2个海洋生物研发平台、拥有22家开发和生产企业,总投资额达38.2亿元,开发生产海洋生物产品涵盖7大类30余种,年产值达10.2亿元,成为推动出口、拉动养殖捕捞重要产业,对渔业产业链的形成做出贡献,并涌现出一批标杆。其中蟹类加工产品出口量占美国市场份额70%以上,占全球蟹肉市场的40%以上,总量与货值极具竞争力。
伴随“农业4.0”概念的出现,我市在优化传统营销模式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出集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一体的“互联网+智能养殖”模式,将现代渔业设施、鱼价行情、鱼病防疫、养殖技术、苗种选择、销售理财都集成于“物联网”服务模式中。同时,通过以诏安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东山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等专业海洋生物产业园为载体,我市积极打造“闽南海洋生物科技聚集区”,以科技集群的力量助推我市水产业转型升级。
做强:
以效益为目标以品牌为名片
为了打好水产产销组合拳,漳州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技术开发、政策扶持”多管齐下,通过一鱼一品牌、一品带多品,将水产名产优势转化为名牌优势。同时,以“漳州十大水产品牌”为重点,我市通过积极加强系列宣传、整体推介,推动建成了一批品牌水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提高水产品品牌效应和市场占有率。
目前,我市共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37家、市级49家,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占全省上10亿元企业总数的一半。名企名产助力打造名品名牌,我市现拥有7个中国驰名商标、45个省著名商标、20个省级名牌,发展出35个“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我市还被授予“中国石斑鱼之都”称号,漳州石斑鱼和漳州白对虾皆获省十大渔业品牌称号,漳浦县南坤海鳗养殖专业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等9个部门认定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同时,借助多样化现代运营方式,我市水产企业利用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实现网上与实体无缝对接。目前,全市约有60%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成功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运营。其中,福建大渔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天猫、淘宝、工行融e购、建行善融商务、微信商城等建立合作关系,销售出涵盖水产休闲食品、速冻食品、水产方便食品、罐头食品、鲜活水产品等6个系列100多种产品,打造出数种名优精品、远销海内外。以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平台为依托,我市还积极主办两届漳州市鱼王赛和两届水产美食节,推介渔业品种品牌,促进水产业建设成效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