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何以助力福建再生稻破局?
2022-12-19   作者:崔建玲   来源:农民日报

机械化何以助力福建再生稻破局?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回瑶村再生稻田。 资料图

编者按:“种一次,收两季”,再生稻既能有效解决一些地方光热不足,无法生产双季稻的难题,又能节本增效,提升粮食产量。福建省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等多项举措发展再生稻,充实“米袋子”。

经过11月的稻收,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石陂镇申明村科技小院再生稻示范基地金灿灿的稻穗全部通过机割入仓。经专家组测产验收,该基地再生季稻亩产达到423.1公斤,加上头季稻776.59公斤,再生稻亩产总量达1199.69公斤,连续两年成功实现亩产“超吨粮”目标。

曾经,因为农机具的适配性问题,福建省机械化生产再生稻产量一直难以突破,影响了农民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如今,福建省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农机社会化服务等方式,破解了再生稻生产中难度最大的头季稻机收难题,有效提升水稻生产能力。

联合攻关优化头茬收获机具

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水稻种植光热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问题,只种植单季稻,不能种植双季稻的现实情况,直接影响当地的水稻产量。

再生稻的出现,激活了福建省,尤其是闽西北单季稻产区的耕地增产潜力。再生稻是一次播种、两季收成的水稻。8月中旬收割头季,不用再育苗、插秧,存活的腋芽在适宜的光、温和养分条件下,可再次萌发成穗,约60天后就能再收一季,实现“种一次,收两季”,具有生育期短、米质好、成本低、适应性广等优点,是有效利用光温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福建省鼓励适宜地区发展再生稻。去年,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福建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九条措施》,提出对再生稻种植户给予每亩20元催芽肥补贴,对农户种植再生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然而,这个与福建省高度适配的种植模式,在实际生产中,有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与传统水稻不同,再生稻一定要在青黄阶段开始收割,才能保证稻秆里的嫩芽生长态势最佳,保障下一季水稻产量最优。而传统的再生稻种植头季稻收割高度依赖人工,程序繁琐、效益低、成本高。机械化成为再生稻种植的重要支撑。

“头季稻机收难题是再生稻机械化种植遇到的最大难题,因为碾压严重,影响产量。”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处相关人员表示。福建省水稻收割主要以联合收割机收获为主,收割机行走履带碾压面积大,对稻桩碾压严重,影响了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

福建省着力寻找破解之法。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出台指导意见,支持科研单位与农机企业联合攻关,研发、改进现有水稻收获装备,筛选出较少碾压稻桩的收获机具,尽早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适当提高补贴标准,推进农机推广应用。

福建省还组织举办再生稻机收作业现场演示培训班,加强机手培训,现场展示适宜再生稻生产的中小型机具,演示再生稻“回”形收割、单道进出等新型收割技术。

农机农艺融合推进全程机械化

由于再生稻种植相对“小众”,研发成本高,较少农机生产企业愿意研发,所以福建还采取用农艺适应农机的方式,即不更换现有农机,而是从技术上提升机收产量,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推进再生稻全程机械化。

“限制机收再生稻产量提升的因素有3个,分别是适宜机收的强再生力品种少、再生季腋芽萌发率低和机收碾压减产严重。”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文雄介绍道。

近年来,由林文雄代理的专家团队,在福建省试验总结出了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三保两促一攻”(保根、保芽、保稻桩、促再生分蘖、促熟期一致和攻亩产吨粮)绿色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团队通过再生力筛选出能够适应现有农机具碾压的再生稻品种15个。同时还集成构建了“根芽同伸、以根促苗”的保根促蘖水肥运筹技术,使再生分蘖数提高了102.50%至111.11%。

“原先,水稻收割机行走履带碾压面积大,稻桩腋芽被严重破坏,其中一个原因是不重视后期水分管理导致积水、机收下沉碾压。”林文雄表示。团队在头季稻后期适当断水“烤田”,使收割前稻田土壤水分适度干旱,采用低留桩机械收割作业的方法,以减轻收割机碾压稻桩的损害程度,机收碾压率从30%至50%降低至15%至20%。

技术体系改变了种稻不赚钱甚至亏钱的困境,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浦城县万鑫家庭农场主马芳华的家庭农场承担了浦城县全程机械化种植示范片及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示范项目。“以前,种植传统中稻,种一季收一季,但随着种植成本升高,利润越来越少。后来,在县里引导下尝试大规模种植再生稻,效益提升不少。”过去,马芳华主要从事苗木种植和园林绿化工程,之后“转行”进入水稻种植行业,但他种起地来也毫不含糊。

农场在南平市浦城县临江镇建有再生稻种植示范基地2700亩,辐射带动周边再生稻种植4500多亩,示范田再生季稻产量360.1公斤,加上头季稻产量680.44公斤,总产量达1040.54公斤,辐射带动的再生稻亩产也基本实现“超吨粮”目标,每亩纯收入达900多元。

效率也提升了。“人工收割每人每天0.3至0.5亩,折算每亩需450元,机收每台每天25至30亩,每亩150元,人工与机收对比每亩可节约成本200元以上。经测算,全环节机械与人工对比可节约800至900元/亩。”尤溪县农机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道。

社会化服务让生产有了帮手

这几年,马芳华觉得种田还是挺轻松的。

“机耕、机插、机收以及统防统治,都可以交给专业合作社,由他们提供精准的社会化服务,自己只要负责育秧和烘干。”马芳华笑着说。

近年来,针对再生稻生产相对分散、规模化标准化偏低等问题,福建鼓励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集中育秧、耕地整地、栽秧插秧、施肥打药、收获烘干等关键环节,开展全托管或半托管专业化服务,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再生稻生产。

在三明市尤溪县,自2000年开始,这里便建立了再生稻示范基地,连年开展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目前,在西城、溪尾、城关等乡镇均建有再生稻示范片。示范基地采用集成“全环节”高效技术即机播、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等社会化服务,构建“全过程”社会化服务并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育秧插秧、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栽培技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此外,福建省在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出大田稻菜轮作和大棚秧菜轮作的“再生稻+”低碳高效节能新农业模式,即在11月再生稻收割后,在大田开展冬季农业,在3月、4月大棚育秧结束后,种植应季蔬菜,以此实现改良土壤肥力、减少肥料施用、提高稻田和大棚利用率的作用,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据测算,大田稻菜轮作每亩收益可达2000元,种植的油菜茎秆还田还可减少头季稻一半的施肥量,大大减少成本并改良土壤结构;大棚秧菜轮作每亩产值可达1万多元,纯收益超过2000元。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