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上半年30亩继续种烟,收烟后种玉米,10月种蔬菜。”近日,正在打理烟苗的龙岩市长汀县馆前镇汀东村村民张冬木对记者说。
张冬木家曾因生活困难被定为国标贫困户,前些年回乡务农的他在自有5亩地的基础上,又流转25亩耕地,采取“烟—玉米”模式精心耕种,年收入达20余万元,不仅顺利脱贫,还住上了三层小洋房。
同是汀东村的90后小伙赖春辉在种植大户父亲的影响下,去年辞去厦门一家私企的工作,返乡接过200亩地作为“梦想试验田”。“去年全种莲子,一亩收入1.6万元。今年试种槟榔芋,收益也不错。”赖春辉满意地说,一年下来,收入有60万元左右。现在又用冬闲地试种胡萝卜。
馆前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全镇1.6万余人,耕地2.55万亩,人均1.56亩,是全省人均数的3倍。镇自然资源所所长刘永辉介绍,当地农民主要以种地为生,在馆前几乎看不到抛荒耕地,耕地面积近年来还稳定增长,去年公布的全国土地“三调”显示,该镇耕地面积从2009年“二调”时的2.59万亩增至2.62万亩,去年以来又新增近40亩。镇党委书记林松锦说:“馆前人对土地是有情怀的,哪怕只是一小块边角地也会被开垦利用,搬进新房的村民也把旧宅复垦成耕地。”该镇小洋村村民周清年就是其中一例。他们家搬迁到新村后,就把世代居住的400多平方米旧屋复垦成耕地。记者发现,村民的房屋也大都依山而建,或拆旧建新,不占耕地。
该镇素有“全省第一种烟大镇”“米粉之乡”之美誉。今年全镇种植烤烟12197亩,产值超6650万元,种植户人均增收2.83万元。米粉加工是馆前传统产业,全镇米粉生产厂约200家,年总产值达2亿元以上。据介绍,该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稻米的附加值,也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馆前农民普遍采用“烟—粮—蔬—粉”一地多收模式,一年下来亩产值可达上万元。张冬木等农民说:“耕地也是我们的‘金山银山’。”
记者从当地信用社获悉,该社人均存款2.7万元,是全县较高的乡镇,基本是当地农业生产所得。农民种田效益由此可见一斑。
镇党委、政府为守护好农民耕保意识和种地积极性,一方面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惠农政策投入,近5年累计投入支农资金1.03亿元。另一方面,党政同责,将守护耕地红线责任层层落实,在全县首创联合巡查机制,形成“地动我知,违法我管”局面。
龙岩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陈学良调研馆前后说:“馆前农户‘惜地如金’,耕地不减反增,全市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