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海银滩之上,漂浮着一座座“蓝色宝库”。在这片“蓝色宝库”之下,“藏”的正是一个村的致富之宝——鲍鱼。连江安凯乡同心村,依靠天然的良好水质,把鲍鱼产业做成村民的“金饭碗”,解锁了乡村振兴的独特“密码”。
同心村全村仅218户,人口707人,而2021年的鲍鱼年产量达到1700多吨,产值已突破1.7亿元。小渔村产值年年攀升、致富道路越走越宽,其背后农业银行为其量身打造的一条长期、共惠的“金融绿色通道”不可忽视;不仅成功解决村民生产的后顾之忧,也助为产业年产值跃升贡献了金融支持“三农”的力量。
“千万级”金融扶持
同心村位于安凯乡东部,黄岐半岛中北部。这里三面靠山,正面靠海,辖区海区及滩涂面积1000多亩。
每年的这个时候是当地村民对鲍鱼进行“分苗”的季节性转换时节。“今年的鲍鱼生长的不错,个头大活力足。”在海区鱼排上,村民杨建平将一笼笼鲍鱼从海上拉上来。过水冲洗后,几名聘请的工人分工进行挑拣分框。鲍鱼将根据生长形势区分后重新“安家”。
鲍鱼的生长周期约在15个月,而分苗也是“窥见”鲍鱼产量的一个阶段。“多亏了从农业银行连江丹凤支行及时贷来的30万贷款,让这批皱纹盘鲍及时采购回来。”杨建平感激地说道。
从鱼排搭建、鲍鱼苗采购、饲料购买、鲍鱼损耗、人力运输成本等“一条链”下来,都需要大量的养殖成本。为此农行连江支行为养殖户提供信贷支持。“村两委协助我们对村民的海区租金凭证开展验证,进一步明确资金的使用用途,也加快了信贷资金的投放。”农行连江县丹凤支行党支部书记张康武说道。
从2019年开始,农行连江丹凤支行为该村提供首批信贷支持。“同心村是富有特色的渔村,我们对该村的情况十分熟悉。为此,农行也不断对该村产业加大力度支持。”张康武说,尤其是同心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走出了很多沿海渔村的特色道路与做法,十分值得推广。
截至2022年末,农行连江县丹凤支行已为同心村累计发放惠农e贷金额3170万元,支持农户102户。
开辟特色“绿通”
连江鲍鱼养殖始于1989年,自2014年起发展成连江养殖支柱产业。2020年,连江鲍鱼产量约为5.1万吨,约占全国产量30%,产值约50.19亿元,连续多年雄居全国县级榜首。
“世界鲍鱼看中国,中国鲍鱼看连江”。怎么将鲍鱼产业“由点扩面,单一走向多元”发展,这是同心村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林连忠一直在探寻的道路。
去年9月份,同心村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同心村经济合作社成立了连江同心渔旅发展有限公司,委托广州格林森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该村的渔旅经济资源整合、经营等工作。
“这个平台的成立,得到了农行的大力支持。”林连忠介绍,村两委们在资金筹措渠道有限的情况下,农行为其开辟了绿色通道。“不到一周时间,200万元贷款就发放到账了。”
“我们将运用团队丰富的管理优势,通过文旅业态的植入与推广方式将同心的知名度提升,打造鲍鱼品牌,进一步增加村财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出力。”格林森公司董事长薛剑敏说道。
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同心村大力发展鲍鱼全产业链,建起了咖啡屋、房车和民宿,积极推广鲍鱼品牌文化“我要鲍鲍”。“‘鲍帅、鲍美’两个人物IP现在是我们村的网红了。”林连忠欣喜地表示,该村建成的观景平台、新绘海堤、崖壁栈道、海上体验中心等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未来,同心村将全力打造鲍鱼等养殖业产业链,推动“养殖+旅游”产业融合,把同心村变得更美、鲍鱼产业做大做强、让村民的腰包更鼓。“让农业有干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天就能变成现实。”林连忠如是说。
金融服务进乡村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
“受惠于农行金融服务倾力支持,我们村去年产量达到1900多吨,产值已经超过2个亿了,人均收入已达到6万多元。”林连忠开心地对农行工作人员说。
鲍鱼养殖作为当地的主打产业,同心村还将鲍鱼植入“同心鲍”品牌,结合海上捕捞和海带、牡蛎养殖等涉海生产产业,让一个渔村的海洋产业画卷徐徐展开,并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衍生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从经济薄弱村到经济样板村的华丽转变。
这只是农行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我们成立‘三农’工作室,‘点对点、一对一’开展金融服务进乡村活动,在重点养殖村、边远村居实行驻点服务、流动服务、巡回服务,设立收单服务点。”农行连江县丹凤支行党支部书记、“三农”工作室主任张康武说。
据了解,农行进村驻点为村民更换了三代社保卡、为个体工商户办理了聚合码、为海上养殖户开通了数字人民币钱包、个人养老金账户,为村民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近年来,农行连江县支行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总行谷澍董事长赴闽调研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惠农e贷“扩面、增量、提质、增效”,指导辖内网点突出重点产业扶持、精准服务县域经济。截至2022年末,农行连江县支行惠农e贷余额19亿元,比年初增加1.97亿元,支持农户6000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