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诏安青梅早已过了花季,但位于红星乡的紫梅山庄依然来了不少游客。小道旁、梅树下,游客摆弄着手机对着五颜六色的草花拍个不停。
紫梅山庄套种绿肥增色梅园景观
紫梅山庄是诏安县打造的青梅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当地重要的青梅观光园。去年,诏安县农业农村局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梅园套种绿肥示范项目,紫梅山庄作为试点,划出专门的区域套种肥田萝卜、紫云英、光叶苕子、油菜花、箭筈豌豆等多种绿肥作物,由于花色不同、高低错落,成了梅花季后的另一道靓丽风景。
诏安青梅种植面积13万亩,是“中国青梅之乡”。很长一段时间,诏安当地梅农管理粗放,缺乏种植标准,导致果园土壤酸化,一些梅树出现老化现象,青梅单产低、价格低。“套种绿肥不仅能培植地力、改良土壤,还能形成生态覆盖,保持水土,增色果园景观。”诏安县农业农村局主任科员吴溪生认为,推广梅园套种绿肥技术,有利于提升青梅品质,促进农旅融合。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专家团队指导诏安茶叶种植企业
除了青梅产业,以八仙茶为特色的诏安茶产业也在积极探索提质增效之路。
诏安县顺炎茶叶种植家庭农场的徐淑滨早听说茶园套种绿肥可以减灭杂草,但因不得其法一直没有尝试。“我有茶园80亩,每年要除两次草,除草成本高,临时用工还不好雇。”坚持茶叶品质的徐淑滨知道除草不利茶园生态,但为了采茶方便,避免杂草争肥,只能采取除草措施。
2月1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团队来到诏安县顺炎茶叶种植家庭农场,在了解徐淑滨的困恼后,针对性地提出茶园套种绿肥的品种方案。经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的指导,徐淑滨决定进行春季绿肥套种试点示范,“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绿肥套种,减灭杂草,打造生态观光茶园。”
诏安茶叶种植大多采取枞栽模式
徐淑滨的情况是诏安茶叶种植的普遍现状。诏安茶叶大多采取单枞种植模式,枞间距大,除草后露土面积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少山区茶园除草难度大,用工成本高,常常使得茶叶种植业主陷于除草与不除草的两难境地。
“去年以来,我们一直与省农科院保持联系和沟通,积极探索推广‘绿肥+’茶园套种绿肥技术模式,发展生态茶园。今年将着手开展试点示范建设。”据诏安县茶叶协会会长胡伟义介绍,诏安县八仙茶种植面积达4.43万亩,年产值12.8亿元,是当地农民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