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日前表示,数字货币的开发和应用有利于更好地精准扶贫。他还表示,我国采用科技金融去扶贫的“硬件”条件已经具备,但是在“软件”方面,还需从有效的监管框架、保护好消费者权益和缩小农民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数字鸿沟三方面进行完善。
徐忠是26日在由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浙江省金融学会和浙江省金融业发展促进会主办的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浙江)峰会上做出如上表述的。徐忠说,包括中国央行在内的不少国家都在研发数字货币。数字货币是基于密码学,采用集中分布相对均衡的系统,应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身份认证采用前台自愿、后台实名,本身设计密集高效。“由于它是基于密码的,所以有可追踪性。如果使用数字货币,将有助于解决贫困地区假币问题。”他说。徐忠还举例说,现在我国政府有大量财政补贴通过各种渠道发放,但按照现在的方式,核实这些资金流向的成本非常高,如果使用数字货币,就能够很容易地知道资金有没有真正发放到要补贴的农民手里。另外,通过数字货币发放扶贫贷款就能够跟踪到贷款是否真正发放到符合条件的农民手里,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字货币来跟踪农民是如何使用扶贫资金的,从而帮助监管部门更好地设计出扶贫政策。
徐忠称,我国采用科技金融去扶贫的“硬件”条件已经具备,但是在“软件”方面,当前还需要进行完善。一是需要有效的监管框架,监管框架对推动科技金融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至关重要;二是在推动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要保护好消费者权益。比如,监管者可以要求在进行数据收集的时候,要明确获得客户的授权,针对授权要明确规定搜集到的不准确数据要根据客户实际进行调整;三是要缩小农民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