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6度的光和热,赋予了闽南之南的漳州“花果鱼米之乡”的美誉,让其在发展农业方面有着“先天之长”的特色资源禀赋和深厚根基。
锚定农业强市目标,去年,漳州市委围绕种业振兴战略进行谋篇布局,以提升“种业、种子、品种”为出发点,以实施农业优新品种推广行动为抓手,将优新品种推广纳入全市“七比一看”竞赛活动,打响了一场种业硬“核”强“芯”战。
在光与热的交织下,一粒种,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野上蓄势生长,生机勃勃。
集聚“芯”力量——良种良法育出新希望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著名诗句。
熟悉此句的龙海双第永盛家庭农场农场主林永兴怎么也没料到,会因以“妃子笑”为名的荔枝品种开启事业的新起点。
漳州种植荔枝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尤以兰竹和乌叶两个品种最负盛名。20多年前,林永兴以十来亩荔枝果园起家。然而多年后,因受广东、海南等地的荔枝冲击,漳州本土荔枝逐渐滞销。“最低价时,市场上一斤卖不到一块钱,当时有些农户直接砍掉荔枝树,改种别的果树。”林永兴回忆道。他的种植事业也陷入困境。
转机缘于一次出行。1999年,林永兴专门到广东考察学习,引进妃子笑等嫁接苗进行试种,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尝到“甜头”的他,意识到优新品种的重要性。此后,每年更新换代一批品种,成了他的“固定动作”。
然而,“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试种推广之路并非想象中的简单。多年前,他曾试种一些市场价位高的“时髦”新品种,但因漳州气候及水土差异、管理栽培技术跟不上等原因,果树结果率低、果实口感欠缺。最终他选择放弃部分新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经过一番实践,林永兴逐渐摸索出了“门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品种亦一样,满足市场需求且适合漳州水土的品种才是最佳“配对”。
2018年,他又引进岭丰糯、仙进奉等荔枝新品种进行高接换种。试种成功后,林永兴开始推广种植,仙进奉还被列为今年该农场的主打荔枝产品。“今年7月就能获得大面积丰收了。”林永兴表示,仙进奉属晚熟品种,产量高且核小、果肉厚、口感好,避开了6月全国荔枝上市高峰,更具有竞争优势。
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棵高接换种后第三年的仙进奉荔枝树平均可产100多斤,每亩增收约2万元,再等个一两年,一棵产量一般可达两百斤。
目前,他的农场种植荔枝120余亩,品种60余种。 “随着优新品种的普及推广,漳州荔枝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升级,必将进一步助农致富增收,助推乡村振兴。”林永兴充满信心地表示。
好种为何在这里扎根发芽、茁壮成长?答案就在打好种业翻身仗,把好种子牢牢攥在自己的手中。事实上,去年年初,仙进奉、岭丰糯等荔枝新品种已被遴选确定为首轮漳州市100个适养适种优新品种,并编入漳州市农业优新品种推广目录,向社会公开。
“优新品种是保障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漳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种业科科长李开拓表示。去年,漳州市专门组织召开农业优新品种推广行动研讨会和推介会,并举办了20多场专项优新品种示范点现场观摩会,让良种良法走出试验田、飞进千家万户。
数据是最有力的注脚。2022年,全市推广农业优新品种132个,建立优新品种示范片348个,辐射带动种植业推广17.32万亩,食用菌推广416.39万平方米、1.36亿袋(瓶),畜禽优新品种年出栏130.84万头、494.7万羽,水产优新品种面积达11.84万亩,推动全市农业总产值增长3%。
于一粒种子而言,无论“沉睡”多久,一旦给予合适的环境,它都会再次生根发芽。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漳州在全市范围内加快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步伐,与时间开启了一场“保护”与“唤醒”本土种质资源的赛跑。
头顶烈日,脚踩泥泞,翻山越岭,这是漳州市农科所食用菌研究室主任、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漳州站站长袁滨及其团队的工作日常。只为寻找野生菌株,收集优质种质资源。
“保持品种良好性状的关键在于亲本,野外是寻找亲本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拥有优良基因的亲本提纯复壮,再杂交选育出优良的品种,才能保证品种不退化。”袁滨介绍。
品种选育攻关并无捷径可言,一粒种子诞生的背后,要经历无数次的杂交、培育、鉴定、淘汰,过程漫长而又往复。
袁滨用毛木耳举了个例子,毛木耳正常1至3年左右就开始退化。每年都要做选育,才能不断更新壮大种质资源库。每个品种都是从成千上万的单株中选出来的。从找到亲本再到杂交组配、筛选、试验,要经过多代选育,最后再通过企业试种推广到市场,这个阶段一般要经过5到10年的探索实践。
在外人看来,选育工作枯燥无味又难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对于袁滨及其团队来说,坐得住“冷板凳”只是工作状态,种业攻关之路虽漫漫,但求索之路却不曾止步。
作为漳州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之一,食用菌从早期靠引进外来品种,到如今仅市农科所就拥有食用菌有效种质资源1000多份。市农科所自主选育食用菌优良品种,初步实现了漳州市杏鲍菇、毛木耳、双孢蘑菇等品种国产化。
截至去年,全市采集农作物种质资源764份,木本植物资源2564种;普查16个畜种、88个品种,群体规模189万多只(头);1590家水产养殖主体完成种质资源系统填报。实施漳州斗鸡、闽南火鸡、金定鸭、诏安野生清明茶、六月早柚等5个省级种质资源保护项目。
种业翻身仗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创新从来不能一蹴而就,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不是短期可为。为此,整合全市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和种业企业,依托国家、省级试验站和院士工作站等平台,漳州市建立起联合攻关体系。可喜的是,去年,漳州市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18个,多项花卉品种创新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
在这场战役中,种业企业亦不断壮大,逐渐成为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的先行军、主力军。去年,漳州市有3家种业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其中,万辰生物是我省唯一入选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傲农生物是全省2家入选畜禽种业阵型企业之一,宝智水产是我省唯一入选的贝类种业阵型企业。
田间“做示范”——解锁种子提质“密码”
“老陈,种子播下去好几天了都不发芽……”
3月初,正值早稻育秧的关键时期。听到电话那头村民焦急的声音,漳浦县水稻工厂化育秧大户陈进步赶忙放下手头的活儿,驾车前往该村民的育秧点实地“问诊”。
“你这秧盘里的基质和黄土混配的比例不对,黄土分量太少,吸附不住水分,种子缺乏水分,所以发不出芽。”经过一番察看,陈进步随即道明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育秧是粮食丰收的基础。工厂化育秧虽比传统人工育秧更高效便捷,但是陈进步却丝毫不敢大意。
“只有育壮秧,才能保春耕。每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误了农时就糟糕了。”陈进步表示。目前,他在漳浦拥有五个水稻工厂化育秧点,收到了一万多亩的订单。每个工厂都配备专门的育秧技术团队,种子发芽率保持在90%以上。
走进陈进步位于赤湖镇前张村的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示范点,一个个秧盘经装土、洒水、撒种、覆土等流水线作业后,被整齐摆放以待进入暗化催芽。而不远处的温室大棚内,进入田间管理环节的早稻品种在苗床里已长出新叶,泛着嫩绿。
挂在温室大棚上的温度计格外显眼。“春季是秧苗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早晚温差大、气候多变,必须时刻关注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让棚内保持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如果温度太高,根部就会烧掉。”在他的眼里,这些刚出土不久的娇嫩秧苗,犹如刚出生的婴儿,需要更加用心地呵护。
在诏安县西潭镇,诏安嘉禾百利种苗有限公司高标准育苗温室大棚里,一个个育苗穴盘摆放整齐,一株株4至5厘米高的辣椒种苗长势正旺,移动喷灌系统正有序喷洒。据介绍,移动喷灌系统喷洒均匀系数达90%,相比地面灌溉可节水40%以上,节省劳动力50%。
这只是该公司集约化育苗的一环。该公司先后引进温室环境控制系统、自动化超精量穴盘播种机、嫁接流水线等农业物联网设施设备,集约化、智慧化育苗。目前,公司每年可产各类蔬菜种苗3000万株,辐射带动种植面积2万亩,带动周边3000户村民增收致富。
种子繁育基地,是保障农业品种数量、质量的基础性工程。今年,漳州市将全力推进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提升基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贯通“育、繁、推”全链条,以“链”强“芯”。(记者 吴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