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走进位于蕉城区贵岐村宁德市滩涂生态修复种苗培育试验基地,只见一株株红树及本土草本种苗经人工自主培育后长势喜人。
“今年,我们采用全年均可种植的容器苗作为育种方式,意在为延长观测时间,在确认铲除互花米草不再产生复萌现象后,再进行红树种苗种植,虽然种植进度延后了,但能确保生态修复工作的科学、彻底。” 宁德市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中心主任陈文杰说。
种植红树林和本土草本植物是宁德市作为巩固互花米草除治成效和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之一。2022年8月,宁德市率先在全省打响互花米草除治攻坚战,今年 1月14日,随着沙江镇最后一块互花米草被清除,宁德市全面完成互花米草75598亩的除治任务,比计划完成时间提前8个月,除治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互花米草除治成功后,宁德市的生态底色被唤醒,如何才能保持住这种底色,真正还绿于民?
“虽然互花米草除治完成了,但监测管养、生态修复的‘后半场战役’才刚刚打响。”陈文杰表示,为全力“斩草除根”,宁德市“软硬兼施”,探索建立施工质保、网格管理、分类管护、监测处置等4项管护机制,确保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取得实效。
近日,在霞浦县长春镇祖厝村内,乡镇干部正通过新建的“智慧长春——互花米草综合治理”平台察看互花米草除治效果。“自从有了综合治理平台,可以全天候实现数据采集分析,有效解决了沿海滩涂作业无法实时近距离察看进度的问题,平台和巡护员的日常巡护相结合,还可以及时发现除治残留和复萌植株、新入侵的增量动态,有效巩固除治成果。”霞浦县长春镇镇长阮克勇说。
利用智能化监管是“硬支撑”,而建立网格管理机制则是“软支撑”。宁德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网格责任制,由各级林长兼任网格长,在每个网格区域设立网格公示牌,明确网格长、巡护员、监管单位等信息,确保监管到位、监督有效。目前,已基本完成138个网格化区划界定工作,并同步建设实施。
同时,实行施工质保机制,明确施工单位要负责后续3年管护,并在资金上实行分年度拨付,保证除治质量和后期管护效果。今年以来,市级专班对沿海县(市、区)开展2轮“回头看”督查,建立复萌、复发图斑整改清单,业主单位责成施工队按照除治工程合同条款清除到位,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复萌整改除治面积5872亩。
要“除”好,“管”好,更要“用”好,宁德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沿海景观资源优势,若能“用好”除治后的滩涂,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真正让群众切实享受到生态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效。
“我们对全市348个图斑进行实地踏勘和集中讨论,结合每块滩涂及周边特点,开展分类修复策划。对互花米草除治后的滩涂按照20%的比例,采取种植红树林、芦苇、南方碱蓬等乡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恢复为适宜不同鸟类栖息、觅食的湿地生态环境。”陈文杰表示。
用生态修复的方式还原生态,既治了“标”,也治了“本”,更是贯彻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理念。而生态修复提升又将怎么做?宁德市给出了答案。
“我们主要采取建设滨海栈道、观鸟屋、观景台、科普宣教馆等设施,打造一批主题湿地景观公园。” 陈文杰介绍,目前,已策划山海研学文创走廊、绿色生态零碳花园、“海上人家”文化村等8个项目,涉及3.58万亩。
此外,在不改变规划用途性质的基础上,建设集中式立体光伏项目,目前,已策划福安湾坞浮溪、霞浦溪南霞塘等4个项目。
“目前,宁德市虽然互花米草除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用和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市林业局副局长陈占林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立足宁德实际,认真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探索形成互花米草“除用管”一体的“宁德模式”,实现“互花米草得抑,人民群众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