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远古时代的“幸存者”
2023-07-27   作者:张辉 黄海   来源:福建日报

近日,在福建省林业局的组织下,福建省林科院科研人员在罗源县西兰乡甘厝村发现一片占地81亩的水松天然群落,共有水松植株76株及一定数量幼苗。经初步判定,这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天然更新水松群落。

远古时代,裸子植物水松曾在北半球广泛分布。许多与其同时代的物种早已从地球上消失,水松则顽强地走到了今天,堪称植物界的“史前遗老”。目前,各地水松野生种群多呈衰弱状态,天然更新困难、繁衍受阻。罗源这片天然群落的发现,为福建省水松保护研究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树1.jpg

此次在罗源县发现的水松林 罗源县林业局供图

“史前遗老”生存图鉴

这片天然水松林,生长于甘厝村一个名为“树兜”的自然村。这个古老地名的背后,是村庄与水松古树之间长达数百年割舍不断的联系。

617年前,甘氏先祖选中了两山峡谷间的这处盆地。彼时,两株水松母树就已矗立于此,谁也说不清树龄几何。“树兜”之名,由此而来。凭树而栖的村民视其为风水宝树,世世代代与之和谐共生。两株母树得以繁衍生息,孕育后代。

树2.jpg

两株水松母树矗立于山谷间。罗源县林业局供图

今年5月,省林科院水松课题组负责人黄雍容第一次来到这里开展资源调查。眼前“多代同堂”的画面,让她大为震撼。只见田野中76株水松错落分布,其特有的块状呼吸根遍布地表。两株母树高近30米,胸径超150厘米。它们的后代中,胸径自40多厘米至90多厘米不等,更多的是低于20厘米的年轻植株。更惊喜的是,林下还有一些不足50厘米高、地径仅一两厘米的幼苗。

“这说明,这片水松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实现了天然更新,是一个年轻的天然群落。这在野外极其罕见。”黄雍容说。

水松是恐龙时代的物种,是见证地球地质与气候变化,以及生物演化历史的孑遗植物。不过,虽是“史前遗老”,水松的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

目前,仅在我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以及东南亚个别国家有水松的分布记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水松被列为“极危”等级。在我国,水松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福建是其野外种群主要分布区。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全国野生水松分布点有89个,共912株,其中福建573株,分布于22个县(市、区)。

在这些有限的分布记录中,水松大多呈孤岛状分布,每个分布点仅有零星植株。黄雍容说,由于难以自我繁衍,野生水松古树容易面临生存危机。譬如,由于树高动辄二三十米,它们频繁遭到雷击;由于水松耐水湿,多生长于水田等环境中,且呼吸根裸露在外,人类农事活动难免引起土壤扰动,影响其生存。

树4.jpg

水松特有的块状呼吸根 黄雍容 摄

“水松野生种群面临严峻的生存威胁。”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刘伯锋说,每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同时还蕴含着重要的生态、科学、社会价值和开发潜力,“物种一旦消亡就不可逆,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生态系统稳定”。在他看来,罗源这片天然更新水松群落的发现,为研究其致危原因、科学推进保护与拯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样本,具有极端重要的科研价值。

保护水松远离灭绝之虞

我国对于水松的保护与研究,一直没有中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福建省“十四五”林业发展专项规划》,均将水松列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繁育的重点物种。

就地保护是最直接的方式,即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地,将珍稀野生植物及其生境“圈起来”,同时开展生态修复。目前,福建省已建立1处国家公园、111处自然保护区、3300多个自然保护小区,守护了全省约8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各类典型生态系统、植被类型。7月13日,罗源县批准设立西兰乡甘厝村水松林自然保护小区,面积5.38公顷,以减少人为干扰,避免伤及根系威胁这片水松的生存。

近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则为珍稀野生植物提供了“避难所”。

“许多珍稀物种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区域极度狭窄,一旦遭遇森林火灾、病虫害、地质灾害等不可抗力,便可能荡然无存。”刘伯锋说,在就地保护基础上,福建依托植物园、国有林场等机构,在原生地之外开辟保护空间。

营建种质资源库,是迁地保护的重要手段。去年,福建省首个水松种质资源库落户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我们遍访水松野外分布点,采集穗条,进行人工嫁接保存水松基因资源。”黄雍容说,无性繁殖能够最大程度还原母树的遗传特性,相当于为野生水松创建了一个“副本”。日后,它们即便在野外遭遇不测,遗传基因也不至于因此丧失。

树3.jpg

在尤溪国有林场,工人在嫁接水松,营造水松基因库。

为了扩大种群分布范围,福建还在屏南等地采集水松球果,从中剥离出种子,人工繁育实生苗,再选择健壮的植株,回归至野外适生环境,让其自发生长。最终目标是有朝一日,能够在野外再现一片水松天然群落。

树5.jpg

水松种子 黄雍容 摄

树6.jpg

水松球果 黄雍容 摄

这注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通过持之以恒的保护,水松已无灭绝之虞,但科学界对其认知依然相当有限。它们为什么濒危?为什么难以天然更新?是受外部因素干扰,还是自身原因所致?什么样的环境才适合它们生存繁衍?凡此种种,都是未解之谜。

福建省林科院水松研究团队正致力于破解水松的生存密码。罗源这片天然更新群落的发现,为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样本。“我们正围绕水松天然更新障碍机制展开研究,希望能够摸清影响水松自我繁衍与更新的内因与外因,从而为更好地开展资源保护、人工繁育与野外回归提供科学依据。”黄雍容说。

守护植物界的“大熊猫”

据了解,像水松这样的珍稀野生植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它们的野外种群和个体数量极少,低于稳定存活界限,大多处于“个十百千”数量级,极易灭绝。

在福建,这样的植物物种不在少数。

比如观光木,是白垩纪时代的幸存者,全省仅记录到187株野生植株;福建含笑,是省内特有树种,全省野外仅存27株;浙江楠,四大楠木之一,全省数量不足80株;白果蒲桃,目前仅在云霄发现一个野生种群共33株,且只有2株能正常开花结果,全国再无其分布记录……

它们不像大熊猫、华南虎、亚洲象等明星物种自带光环,也不像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树种成为研究热点。但它们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独一无二的存在,是维系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它们的命运逐渐被改写。

早在2007年,福建省便开展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生存现状和资源情况调查,在全省梳理出了50多种“个十百千”植物。2012年,原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启动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在全国确定了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自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也是从这一阶段开始,福建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抢救性保护。

“近年来,我们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列入林业发展规划,先后确定了笔筒树、苏铁、水松、银粉蔷薇、花榈木、福建含笑、观光木、长序榆等10多个优先拯救物种。”刘伯锋说,围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抢救性保护,福建陆续开展了资源普查、种苗繁育、种质基因库营建和就地、近地及迁地保护工作,让大部分珍稀植物摆脱了灭绝威胁。光是去年,全省便繁育7万多株珍稀植物,回归野外1.8万株。

在此基础上,福建探索引入科技力量,让保护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为此,福建省林业局构建“1+N”机制,以福建省林科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整合全省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植物园等力量,建立濒危野生植物扩繁和迁地保护研究中心,重点围绕珍稀树种致濒机制、人工扩繁技术、产业化开发应用等开展系统性研究。去年以来,福建省林科院已针对水松、银粉蔷薇、花榈木、福建含笑等9个树种成立了课题组。

眼下,罗源计划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依托这片全国最大的水松天然更新群落,建设水松林主题公园,把珍稀物种保护与自然教育、乡村旅游结合起来。

从远古时代走来,水松将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潘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