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的“东家”,位于中印尼“两国双园”的兆华食品。 林双伟 摄
感受到身旁的触碰,我伸了伸懒腰,昏昏沉沉地睁开了眼。身处印度尼西亚南苏拉威西省的清澈水域,放眼望去,周围满是像我一样白胖的南美白对虾。
“醒醒,饲养员来投食了。”旁边一只强壮的对虾同伴一边和我打招呼,一边兴奋地摆动着腰肢,“你听说了吗?最近我们就要去中国福州了!”
福州,常听我的养殖技术人员提起,那也是我的“大东家”——兆华水产的总部所在地。按道理,我的家乡应该在福州。听说那里海岸线绵长、气候宜人,还有不少我的同伴,一个市的南美白对虾产量就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
我的人气一直很旺——是当今世界上经济价值最高的人工养殖对虾品种之一,中国沿海各地都有我的养殖基地。但要在中国养我的话,地租、人工费都不低。虽然我的“大东家”从事养殖、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家大业大,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也要另谋出路,印尼因此成为了我的“出生地”。
为什么是印尼?有前辈告诉我,选择定居印尼,要追溯到2021年。那年,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合作备忘录签署,确定福州市元洪投资区为中方园区,民丹工业园、阿维尔那工业园和巴塘工业园为印尼方合作园区,进一步携手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很快,一批敏锐的企业家们看到了其中的商机,跨海而来,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大东家”。兆华水产董事长何礼明来到印尼考察后发现,这里的生产基地土地费用较低,人工成本能减少30%,生产成本的绝对优势让他当即拍板,将我们的新家落地在这里。
2021年4月,我们6000亩的新家正式落成了。我就是出生在兆华新家里的一员。这里的露天场地宽敞明亮,水温、水质恰到好处,加上低密度的养殖方式,大家不用挤在一起,这让我通体舒畅。生长环境好,我长得也更快,一年下来,单个池子能更换三批小虾苗,如果我和同伴们一起称称体重,估计得有6000吨。
我们新家的成功试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跨海而来。在这里,不仅有一批鼎力支持“两国双园”建设的福清籍侨领,还有胜田食品、淼天汇、天马科技等一大批福州企业争相投资建设。这不,我们的“大东家”也打算扩大规模,为我们再扩建5000亩的新家,到那时我的“兄弟姐妹”就更多了。
正思考着,一张大网倾盖而下,将我和同伴一把捞起。随后,我进入到一个温度极低的空间中,看来,返程时间到了。
我和伙伴们待在冷冻虾货柜中,乘着远洋运输船从印尼出发,穿过太平洋,历经一个月多时间,跨越3000多公里后,顺利抵达福州。
“这批冷冻的南美白对虾共22吨……”在中印尼“两国双园”福清元洪投资区智能物流平台上,更新了我们的来访数据。
不多时,我就转场到了兆华水产现代化生产车间,一条条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在这里,我和同伴们经过多道智能化加工程序,摇身一变,成为虾滑、虾仁等多种虾类制品,下一步就将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
此时,远在印尼的养殖基地,又新投下了一批对虾苗,一只虾苗正喃喃自语:“听说在这里长大的对虾,一生都会经历一次跨国之旅。”
相关链接
长期以来,中印尼两国不断强化渔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早在2001年,中印尼两国签署《渔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促进两地渔业合作日益密切;2022年 9月,《中印尼“两国双园”产业合作规划》出炉,提出打造5条跨国合作产业链,“海洋渔业”作为其中之一居于首位,受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福州既是海洋渔业大市,也是加快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的践行地,与印尼在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领域形成优势互补,具有较大合作潜力和空间。当前,全市重点围绕打造“海洋渔业”等跨国合作产业链,力促一批渔业新项目加快落地。
今年以来,基于宏龙、平潭远洋、胜田食品、淼天汇、兆华等5家企业在印尼开展水产养殖、水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友好合作,福州进一步推动了胜田食品与印尼三林集团的“两国双园”印尼渔业中心项目、福建天马科技集团拟与印尼林乃轩侨领合作的金枪鱼产业项目等11个渔业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达52.4亿元。
下一步,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将梳理中印尼双方在水产种业、水产品养殖、捕捞、加工及销售方面的合作切入点,积极寻求双方渔业合作方向,并利用海峡(福州)渔业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机会,推介福州渔业营商环境和渔业政策,吸引更多印尼企业前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