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林改造,打造林业“生态银行”“万亩经济林改造工程”;做大做强枇杷产业,推广品种改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值壮大、农户增收;抢抓“以竹代塑”新风口,延长竹产业链,做实“竹文章”。
山林绿起来,生态好起来,人民富起来。
涵江区庄边镇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依托境内丰富的山林资源,优化生态保护、林业产业新格局,引导林下项目集聚、产业创新,拓展林业产业链,点“林”成金,探索出一条生态富民新路,实现增绿与增收双赢。
护得青山变金山
连日来,庄边镇抢抓秋冬季松材线虫病防控的最佳时间,组织作业队伍在全镇范围内逐片、逐步开展病枯死松树集中清理,打好松材线虫病除治“攻坚战”。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起的具有毁灭性的森林病害,具有极强的扩散性和破坏性,如不及时防治,将导致大量松树死亡,被称为松树的“癌症”。
“庄边镇域面积约25.5万亩,其中林地面积就有约21万亩,这也是我们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优势。”庄边镇综合执法队队长侯国新介绍,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工作,持续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积极的防治,主要采取采伐改造松林,切断感染源的方式阻止松材线虫病蔓延,采伐后结合国土空间绿化示范项目及时进行造林更新植被恢复。与此同时,该镇通过悬挂横幅、张贴通告、分发宣传单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松材线虫病的相关知识,持续提高群众对松材线虫病的认识。截至目前,该镇共发现病死松树4890株,已完成清理4800株,完成率98.2%。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结合推进松材线虫病除治和国土绿化造林项目,庄边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引进沃德沐财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已砍伐的地块种植绿桐和中草药。这也是涵江区首个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林改造的乡镇。
12月12日下午,庄边镇徐洋村的山林上,数名工人正在松材线虫病伐区内挥锹挖坑,等待适宜天气进行绿桐树苗种植。沃德沐财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元野介绍,绿桐是速生树种,是净化空气、清洁水源、土地修复的经济林和生态林品种,具有产业成长性好、投资回报率高等优势,既能提升生态修复成效,又可以实现经济效益。
发展林下经济,不与农业生产争地,还能让林地资源变成增收的“生态资本”。庄边镇科学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种植树冠茂盛需间距较大的绿桐,并在林下种植适应本土气候、土壤的各类名贵中药材与民间中药材,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出口创收,预计5年可产生2亿元以上生产效益。
截至目前,庄边镇已在走墘村、黄龙村、萍湖村等地完成1400余亩的绿桐种植。曾经像“癞子头”一样的松材线虫病伐区内,再现一片绿地,迎风生长,有望成为庄边山林里的“生态银行”。
走好产业振兴路
近段时间,庄边镇上万亩枇杷树进入花季,枇杷花香四溢,成群的蜜蜂扑入花海中采集冬蜜。冬日暖阳下,花海、蜂海相映成趣,为初冬的山野平添了无限生机。
枇杷,是庄边镇的特色产业,也是当地村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近年来,该镇立足枇杷特色产业,聚焦乡村振兴,突出技术赋能,积极改良枇杷新品种,推动果农“入社”,拓宽村民致富渠道,走出一条富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振兴路。
为做大做优做强枇杷特色产业,庄边镇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尝试改良矮化老树、嫁接新优品种,并主动对接福建省农科院果树首席专家郑少泉博士及其团队,指导全镇果业新优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培训。引进了“三月白”“早白香”“白雪早”“香妃”等多个白肉枇杷新品种,在萍湖、百俊、黄洋、梨坑、西音等村开展大树高位嫁接。这些品种具有早熟、果大、可食率高、采摘时间一致等优点,成为当前市场的优势品种。截至目前,全镇已推广改良枇杷近800亩,预计明年完成枇杷改良千亩以上。
与此同时,庄边镇还引入莆田市新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龙头企业+镇属合作社+农户”模式,搭建起枇杷“生态银行”平台,打造枇杷产业供应链基地,着力解决产品质量、管理混乱和市场营销等问题。合作社按照统一供应品种、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指导监督、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管理措施要求,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有效解决产品供应不足、标准化水平低、损耗较大等问题,为入社入股的果农搭建起集枇杷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实现枇杷产值增效、村镇集体增财、果农个体增收。
此外,该镇还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深化“枇杷+N”模式,有效盘活果园经济,实现增值创收。
翠竹铺就致富路
测量、切割、煅烧、组装……12月12日,庄边镇黄龙村村民陈罕家中,数名农户正忙着加工竹木,在他们娴熟的步骤下,竹梯、竹椅等家具逐渐成形。这样的“小作坊”,在庄边镇并不少见。
漫山皆竹,满眼皆绿。山风吹过山林,一层层竹浪沿着山脊起伏跌宕,宛如一片绿色海洋。今年60岁的陈罕从事竹制品加工近40年。他告诉记者,当地竹林广袤,早期便有不少村民在自家开起“小工厂”,加工竹木制品,用自己的双手开辟一条增收致富路。“村里的这些老人,不用外出打工,在家只要勤快,一天也能赚个100多元。”陈罕说。
“我们镇现有竹林面积约4万亩,竹储量约6万吨,其中毛竹林约占60%,麻竹林约占40%。做好‘竹文章’,是撬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硬支点。”庄边镇党委书记连敬慰告诉记者,当前,该镇正谋划抢抓“以竹代塑”新风口,着力打造产镇融合、产旅融合的模式,在扩大竹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挖掘竹制品、竹文化的附加值,加快构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全竹产业链,做活做实“竹文章”。
竹子生长周期较短,而且浑身是宝。竹笋可吃,竹叶黄酮可入药,竹建材可代木代钢代塑,竹纤维可制衣,竹林可发展林下经济。今年7月,福建省发布加快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制定并出台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要初步建立中国的“以竹代塑”产业体系。这些产业政策为庄边竹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连敬慰介绍,按照当地4万亩的竹林测算,每年可挖竹笋400吨以上,经济价值总量约400万元;每年可砍成竹林约4万吨,原竹的经济价值总量约为1600万元;通过引进“以竹代塑”产业的相关深加工企业,预计将创造3000万元以上的经济价值。
近看一根竹,远望一片海。眼下,结合开展主题教育,庄边镇着力推动当地竹制品“小作坊”积极“触网”,通过电商拓展销售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竹制品,喜欢竹、运用竹,推动竹木制品行业转型升级。同时,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竹资源,积极引进第三方企业萝卜科技,延长竹产业链,推动竹材精深加工,加强产品设计制造和市场拓展,真正释放广袤竹林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