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餐桌上的一尾鲜”
2023-12-19   作者:林霞   来源:福建日报

团队在对大黄鱼病鱼进行剖检,取组织样品。

林能锋副研究员对从大黄鱼上分离的盾纤毛虫进行显微观察和计数。

14日,记者走进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病害防控科技创新团队的实验室,满屋仪器和瓶罐映入眼帘。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忙着与各种水产寄生虫、细菌、病毒打交道,只为守护“餐桌上的一尾鲜”。

记者了解到,近日,省农科院与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完成了由省农科院副研究员许斌福等人发明的“一株杂交瘤细胞株、创伤弧菌膜蛋白单克隆抗体和创伤弧菌检测试剂盒”专利技术使用权转让,用以检测大黄鱼的创伤弧菌病。

这是继上个月双方共建的“富汇大黄鱼产业研究院”揭牌后,科技与产业的又一次“双向奔赴”。省农科院水产病害防控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龚晖介绍说,双方在大黄鱼病害防控和良种选育等方面已深度合作10余年,“产业有需求,科技就要有响应,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体现科企合作的意义”。

实验室里的“战场”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12日夜,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内,池洪树博士和同事守在鱼缸前,持续采样进行显微观察,试图捕捉刺激隐核虫感染大黄鱼的那一刻,以期揭示刺激隐核虫的侵染机制,探索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控措施。

“2009年,宁德发生大规模体表‘白点病’,该病传播迅速,短期内就损失近4000吨大黄鱼;2011年,‘白点病’再次大规模来袭。”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炜强感慨道,“一旦出现体表‘白点病’,宁德市30万口网箱的大黄鱼养殖户的噩梦就开始了。”

“这也是团队介入研究‘白点病’的主要原因。”池洪树说。

大黄鱼的体表“白点病”被我国列为二类疫病,刺激隐核虫是大黄鱼体表“白点病”的病原。刺激隐核虫有个习性,其幼虫通常在夜间从包囊孵化出来,白天孵化很少。“刺激隐核虫孵化后在2小时内有较高的侵染力,随后感染力减弱。”池洪树告诉记者,刺激隐核虫的孵化期长达3天,为了保证获得感染力强的幼虫,他们不得不在夜间对刺激隐核虫包囊的孵化情况进行持续多天的夜间观察。

通过连续多天的接力观察,最终,他们掌握了幼虫脱离包囊的时间,评估了脱离包囊后不同时间的幼虫对大黄鱼的感染力,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了幼虫对大黄鱼感染力不同的机制,建立了刺激隐核虫对大黄鱼感染模型,为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控技术研发提供了条件。

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是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承建单位。10年来,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富发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由企业提出大黄鱼产业亟需解决的共性关键问题,科企合作联合开展大黄鱼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以期实现精准祛“疾”——

水产病害防控科技创新团队制定了大黄鱼主要病害的流行病学调查规程,摸清流行规律,制定了病害防控措施。例如,在大黄鱼苗种繁育期,淀粉卵涡鞭虫常可导致鱼苗全军覆没,团队成员黄殿盛、潘滢等连续多年深入大黄鱼育苗场,明确了该虫以大黄鱼为宿主的生活史过程,确定了对大黄鱼的致死量和半数致死量,建立了感染模型,为该病的早发现、早防控提供了条件。

团队还建立了病原对药物敏感性的通量检测方法,发现内脏“白点病”主要病原——变形假单胞菌对药物敏感性存在时空差异,并有针对性地筛选出不同环境防控内脏“白点病”的药物;制备了大黄鱼血清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建立大黄鱼病原诊断方法,开展疫病监测和苗种检疫;研制了大黄鱼多种病原的纳米级免疫制剂,其结构稳定,不易受胃肠道消化液降解,易吸收,可激发细胞和体液免疫,显著提高了大黄鱼等主要经济鱼类对病害的抵抗力。

蹲守一线的科学家

从宁德市蕉城区漳湾码头出发,经半小时航行,就能抵达富发大黄鱼健康养殖核心示范基地。

放眼望去,是一片辽阔的“海洋牧场”,渔民正在渔排上投放鱼饲料,深水抗风浪塑胶环保网箱里开始骚动。

“这座基地通过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示范,受益的不仅是富发一家企业,而是让更多渔企、渔农接触到大黄鱼健康养殖与绿色防控的知识,促进了大黄鱼健康养殖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地负责人许斌福说。

记者了解到,水产病害防控科技创新团队的成员,70%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组建了福建大黄鱼产业关键技术科技特派员团队、海水鱼病害防控科技特派员团队,年均科技下乡逾百天,帮扶基层渔企、渔农,与服务单位共同确立用于大黄鱼等病害防控监测的主要病害检测方法等,解决产业实际问题。

每年的5、6月份,刚从育苗场移至海上养殖的大黄鱼苗常会大批死亡,损失率高达70%。2018年3月,林能锋副研究员以及潘滢等团队成员经过持续7天的不间断采样,最终确定该病的病原为贪食迈阿密虫。

水产病害防控科技创新团队也因此意识到,需要以科学的方式对宁德市大黄鱼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2020年起,团队对宁德市大黄鱼养殖区开展了全面的病原跟踪调查,采集了25个批次150份大黄鱼病样,共检出致病细菌62株、寄生虫病原43份、病毒60份,掌握了大黄鱼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

在此基础上,团队与多部门联动科技服务宁德大黄鱼主养区,提出大黄鱼病害精准用药方案,确立了病害的免疫防控方法,推广应用了大黄鱼等主要病原检测技术,解决了区域产业和企业的诸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

数据显示,目前团队与福建省大黄鱼等海水鱼产业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已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10个,培训基层技术人员1500人次以上。

近年来,省农科院水产病害防控科技创新团队积极研发适合深远海养殖需要的病害免疫防控技术和绿色生态防控技术,通过养殖环境净化、营养调控、病原控制等技术,培育不携带主要病原的大黄鱼苗种,与相关的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合作选育抗病能力强的大黄鱼健康苗种,从源头保障大黄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