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的家”住进“圈养桶” 产量提高了10倍 集美“零排放”环保养鱼 生态经济收益双丰收
2024-07-15   作者:康泽辉 吴舒远   来源:海峡导报

3.jpg

7月10日,在集美区文源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内,一个个大型圆形圈养桶格外显眼。成千上万只鱼儿在桶中欢腾戏水,长势良好。

可持续、可循环、高效、零排放、全生物周期、全程可控的生物农业生产模式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示范园负责人陈海文笑着说,把“鱼儿的家”从池塘搬进一只只“圈养桶”,产量提高了10倍,还可实现养殖过程零排放,可谓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4.jpg

今年,在集美区科协的牵线搭桥下,厦门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为文源山现代农业示范园送来了技术指导,为文源山引入了鱼菜共生种植系统。

“鱼菜共生种植系统”有别于传统的“鱼菜共生”模式,是一种新型现代复合耕作体系,通过生态设计,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达到科学协同共生,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种养殖模式。

其中,高密度养鱼部分,所运用的“RAS循环水水产养殖系统”,是一种新型现代水产养殖模式,集合了现代工程学、自动化控制技术、循环水处理技术、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集约化管理体系,智能化管理体系等先进理念。

如今,文源山鱼菜共生项目占地面积8.6亩。首期建成的高密度、零排放环保养鱼项目,已经让基地尝到了甜头。

陈海文最大的感触,就是资源节约。他算了几笔账,首先是用地,按照测算,占地10亩的养殖产量,能达到传统鱼塘200亩一年的产量,相当于节约了190亩的土地。

同时,项目的用水可以循环使用,养鱼尾水可用于蔬菜种植,且用量是传统鱼塘用水量的1%,相当于节约了99%的用水。

此外,项目采用阳光温室效应调节空气温度和水体温度,无需照明和补光,比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节约99%的必要电能。

更让陈海文在意的是,养殖尾水可循环利用,养殖粪污可回收并制作成有机肥再用于蔬菜种植,从而实现零污染,零排放,更好的保护土地等生态环境。

除了实现节能零排,养殖户关心的产量和效率问题,在这里也得到了数倍的放大。

陈海文说,“项目不仅产量高,而且周期短、效率高。每立方水体可产100-200KG商品鱼,是传统水产养殖鱼塘的10倍以上,一年可产3-4季商品鱼,而传统鱼塘一年最多只能产一季鱼。”

因为养殖因素可控,加上自动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控制,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小,整个项目的风险也比较低,“未来还能实现人工智能养鱼。”陈海文说。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