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闽江口北岸、黄岐半岛南侧的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始于晋太康年间,是一座被称为“城”的村庄。这里的城,不是城市的城,而是城堡的城,俗称定海古城。
古城坐落于海岸线内百余米处,从街口那棵极具地标性作用的榕树往里走,穿过两旁清一色仿古屋檐商铺的热闹街市,尽头可见“定海古城”四个大字。古城城墙高6米,花岗石条砌就,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墙体古朴,气势恢宏,上头是呈齿状的垛口,旧时用于瞭望、射击。
定海村所处位置海、陆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代代驻兵,朝朝设防。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设巡检司,时称“亭角澳巡检司”。元大德八年(1304年),改亭角为定海,有镇定海疆之意,并设千户所。明代沿袭元制,设定海守御千户所,首任千户汤斌,隶福宁卫。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莅闽整顿军备、防倭戍守,同年冬天,定海古城应运而生,成为护卫八闽海域的重要屏障。
既有城墙,自是少不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城门。与街道相连的是南门,共三道,拱洞状,称为“三重门”,第一道为嘉靖年间所建,匾额阴刻楷书“会城重镇”四字,第二和第三道建于明洪武年间。古城多半正中设门,此城墙正中无门,若需进城,要从城墙左侧城门通过,古城朝南,南门朝西,倭在城外,不知城门于何处,易守难攻。
穿过防御力十足的“三重门”,进入定海古城境内,目力所及,有年头的石屋比比皆是。左手边,曾经的村供销社,如今成为一座博物馆,名曰“定海博物馆”。其为连江县首座村级博物馆,于2021年2月份开馆,馆内介绍定海村的历史与民俗文化,展示定海1700多年的历史沉淀。
定海村陆地面积不大,却是不折不扣的大村,有人口6500人,户数2000多户,居民住宅错落有致,对空间的利用达到极致。穿过“三重门”,路两旁是原生态的古旧建筑,往前数十米,民居顺山势而建。从某种程度上说,村民回家的路也是上山的路,沿主干道步步登高,宽宽窄窄长长短短上上下下的石阶旁逸斜出。若是游客,很可能会误入人家庭院深处,欲回原地,多半不知去向,迷失于错综复杂的宅落间。这既是方位上的迷失,也是时光上的迷失,仿佛穿越历史长河,登高望烽火,听得见鼓角争鸣。
由古城左侧拾级而上,乃亭角公园所在地——“亭”为汉代村落建制,“角”有天涯海角之意,“亭角”为定海村的古称。2019年,围绕一棵硕大无比的古榕树,定海村投资建设了这座公园,串起百年古榕、明代四角井、云磴故道等景点,还在村内投资设立了甘棠路观景平台和东山路观景平台。
除了城墙和城门,历史悠久的定海村还有琉球墓遗址和海潮寺两处古迹,此外,一些备战年代遗留下来的掩体、坑道和炮台也别具奇观。琉球墓遗址位于定海村长澳,是琉球通福州“收入定海千户所”特殊历史的见证。海潮寺建于宋淳熙年间,被九龙山环抱,又称为“九龙禅寺”,寺内珍藏一套33册的《房山石经》,为中国佛教史上重要文物之一,乃镇寺之宝。
城因海而生,海因城而名。古城坐北朝南,北靠植被茂密的山峦,南向沿线绵长的定海湾,海域面积135平方公里,扼闽江口和敖江口,素称“闽江北喉”,系进出福州港的海上门户,也是福州港闽江口北上航道的重要通道。三国时期,定海湾就已经出现航海活动。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在此开辟了甘棠港站点,随着航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定海海域海运繁忙,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定海村村民靠海吃海,有的从事近海捕捞,有的从事海带、海参、生蚝和鲍鱼等养殖及海产品初加工,有的从事海上工程作业和海上运输。川流不息的海洋及丰富的海洋经济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定海村至今保留着一年一度的海上龙舟竞赛活动。据连江县志记载,400多年前的明朝初年,戚家军驻扎定海村抗击倭寇,逢端午节到来之际,戚继光组织官兵利用小舢板在海上开展竞赛,一者缓解北方兵员的思乡之情,二者提升军队的水上作战能力,后来这种竞赛活动渐渐被当地村民效仿,演变成海上赛龙舟活动。2019年3月,定海海上龙舟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列连江县著名“三湾”之一的定海湾,散布岛屿14个和礁石22个,当地称之为“三十六暗礁”。因多数岛礁低潮时才露出水面,加上古代航海技术落后,是造成当时沉船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自1989年中澳合作在定海湾进行我国首次水下考古起,经多次水下调查与发掘,发现了宋元至明清等不同时期的沉船遗址、沉物点20余处。这些遗存揭示了定海湾在历代福州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遗存的挖掘也孕育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
海是流动的海,城是凝固的城。波澜壮阔的定海湾堤坝之上,一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是进出定海村的通道。置身其间,可见右边浅海里,停泊着一艘艘等待出海的渔船以及从事海上运输的船只。人生海海,山山而川,徜徉于此,一侧是古朴厚重的古城,一侧是波光粼粼的海湾,享受海风的同时,你能领略古城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