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至,农事忙。眼下,行走于闽东大地,田间耕作的繁忙景象正在热烈上演——植保无人机在空中飞旋,为稻田喷撒下收获的希望;旋耕机快速地翻转土壤,为水稻提供更舒适的生长环境……在各类农机的助力下,田间地头一派勃勃生机。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近年来,宁德市以“抓政策定基调、抓装备促转型、抓服务提效能”为工作主线,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有效降低粮农生产成本,助力解决农业劳动力紧缺、土地撂荒等问题,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20年的70.99%提升到77.9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2.43个百分点。
因地制宜 大小农机显身手
近日,记者在屏南县棠口镇聚新家庭农场看到,顺着从山顶盘旋而下的单轨,满载农资的山地轨道车快速滑动抵达目的地。“太好用了!”种植大户柳洋英忙着卸货的同时,不忘夸上几句。
作为丘陵山区县,屏南县因耕地零星破碎,限制了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使用。结合当地的耕地地势特征,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棠口镇通过镇属国企出资采购水稻插秧机、智能打药施肥无人机、水稻收割机、稻谷烘干机等,集种植、管理、收割、加工等粮食种植全流程多种类现代农业小型机械,推动基础能力提升,实现了粮食种植的“一条龙”服务。
“通过现代农业小型机械的使用,插秧效率提升了近10倍,管理成本、人工成本降低了近四成。”棠口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屏南县是宁德市因地制宜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一个缩影。宁德地形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特征,全市158.08万亩耕地,其中坡度>6°的就占了71%,农业机械化生产条件相对薄弱。如何缓解“耕作难”问题?
近年来,宁德市立足实际,聚焦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补足农业机械作业短板,落实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针对丘陵山区地块小、梯田多、连片不成规模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群众改变山地水稻传统种植模式,推广山垄田适用的小型农业机械,引进试验水稻飞播,机抛秧、精量育秧等新技术,组织开展机收减损大培训、大比武,提升机械操作技能,深挖机收减损潜力,确保粮食生产“颗粒归仓”“稳产增收”;针对本地山区丘陵农业种植特点,发展小型果蔬烘干、冷藏加工设备和智慧大棚,2021年以来推动果园、梯田、茶园等安装轨道运输装备达276台(套),有力解决生产资料“上山难”、农产品“下山难”问题;针对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打破竹竿养殖传统模式,2015年起在福鼎、霞浦等地推广玻璃钢撑杆紫菜养殖,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水稻精量育秧流水线精准作业,省工、省时、省种;背负式水稻抛秧机采用汽油动力,风力输送,最大抛程可达8米;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把水稻插秧及侧深施肥相结合,提高水稻机插效率,助力化肥减量增效;无人机飞播水稻和无人机植保、无人机吊运技术则展现了现代农业的智能化和精准化……
记者从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获悉,近些年,植保无人机、小型稻谷收割机、山地轨道机等山地农业全程机械化设施设备成为丘陵山区“明星产品”。2023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0.37%、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7.92%;共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209万元,补贴推广各类农机具28170台,受益农户7240户。
精细服务 蹚出改革别样路
走进蕉城区赤溪镇“粮耕保姆站”,各类农机农具一应俱全,工作人员正在整修、调试设备。
种田有“保姆”,省时又省心。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稳步推动粮食生产,2022年起,蕉城区探索实施 “粮耕保姆站”工作,按照“政府搭台、经营主体运作、科技支撑、农民受益”目标,组织9个乡镇成立11个“粮耕保姆站”,推广粮食机械化生产服务,为粮食作物经营主体提供机耕、机育、机插、机防、机收、机烘服务,去年服务面积达1.5万亩。
“快多了!人工插秧一个人一天只能插1亩地左右,而机插秧一天能插30亩地。”农机手黄郑发告诉记者。
“为保障‘粮耕保姆站’持续有效运作,蕉城区还建立健全服务主体名录库,每年组织机械化业务技术培训和现场演示活动,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到农村一线,推动和提升‘粮耕保姆站’各环节服务质量和服务覆盖面。”蕉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晓东说道。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解决农业生产“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重大问题的现实途径。
宁德市以服务农业大生产为抓手,改革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在鼓励支持种植大户、农机大户积极创办农机合作社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垦集团、供销合作社、县(镇)属国有企业等多方力量参与,以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服务机制市场化有效提高农机服务体系整体活力。
今年7月,台风“格美”来临前夕,福鼎市太姥山、店下两镇万亩水稻正抓紧抢收。在这关键时刻,福鼎市农垦粮食烘干中心及时启用投入运营,解了粮农燃眉之急。
从“粮耕保姆站”建设到粮食烘干中心建设,这些举措正是宁德农机社会化服务助农增收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们提炼总结推广专业服务、多元经营、联营共有、企社合作等四种典型社会化服务模式,累计培育有对外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各类新型农业生产服务主体43个,完成服务面积109.19万亩,沿海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面全程机械化。”宁德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主任陈绍挺介绍道。
科技赋能 耕出新质生产力
连日来,在福鼎市太姥山国有农场示范田里,植保无人机随着技术人员的指令腾空而起,按照设定好的路线来回穿梭开展“飞防”作业,当下这些“科技手段”大大提升田间管理水平。
针对水稻种植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作业需求,福鼎市农垦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引进智能化农业装备及数字化先进技术,建成农垦温控智能育秧生产线、农垦粮食烘干中心等设备,加强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模式,目前已为农户服务育秧3万多盘,粮食烘干800多吨,推动“汗水作业”到“智慧作业”转变。
农机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正处于起步阶段,且发展迅猛,势头良好。我市如何立足电机、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优势,联动发力,迅速破题?
日前,宁德市农业农村局印发了《推动农业农村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实施“农业机械更新替代、农业公共研发中心(实验室)设备更新、数字农业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标准化粮食烘干中心建设”等五大工程。方案的出台,极大释放了闽东大地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强烈信号。
近期,“福安市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即将上线,该平台把分布在各乡镇的中大型农业机械“耕、种、管、收”作业的全过程信息都纳入平台进行管理,以“一张图”的形式直观展示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数字化管理、远程作业订单等在线服务,搭建起农户与农机合作社的信息桥梁,有效解决“农户找不到农机”“农机手获取农活难”的难题。
“我们组织开展了‘优势主导产业向农业机械制造延伸’专题调研,提出《宁德市鼓励电机、新材料向农业机械制造转型发展的工作提纲》,引导企业提升农业机械及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生产能力,促进转型升级。”陈绍挺说,比如,支持福安依托小微电机电器产业园成立小微农机制造基地,支持福安海荣公司研发不锈钢山地轨道运输设备,推动其成功列入国家和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并在省内外热销;鼓励福建米颉车业公司在全国首创研发纯电动农用雾炮植保车系列产品;本地生产的食用菌、茶叶等加工机械关键部位普遍使用青拓不锈钢进行替代,既耐用又提升产品品质。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市共更新各类农机装备59359台(套),推广新能源等农业绿色发展机具14009台(套),受益群众17674户。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让更多“农把式”用起了“金耙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