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新农人”张成浩:返乡振兴的新农派
2024-09-14   作者:黄杰敏 周方颖 郑丽强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白露已过,中秋将至。近日,走进位于南平市政和县铁山镇大红村的农派农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内,一颗颗刚采摘的新鲜苦瓜、小南瓜,乘坐着轨道运输车来到“码头”。当日,天蒙蒙亮,社员们就带领着工人忙着分拣、包装、发货。

图片9.png

工人采摘苦瓜(黄杰敏 周方颖 郑丽强供图)

大红村处于丘陵地带,四面环山,以种植茶叶为主,还有水稻、锥栗、毛竹等作物。这里大多数农户可以选择性地到农派农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干活,有的也会到村口的铁山工业园区上班,村民们既能不耽误家里的农活,还能增加收入。“我们种植蔬菜是选择性地错开当地的主要农忙时节,从而解决一部分进入农闲时没有收入的村民务工难题。”张成浩说。

图片10.png

大红村村容村貌 (黄杰敏 周方颖 郑丽强供图)

张成浩是政和农派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一名年轻有为的“90后”返乡创业者。“我从小就和父亲在地里种菜,对于蔬菜种植我是知根知底的。”交谈中,张成浩一边忙着现场协调分拣包装,一边看着手机微信上各地市场反馈的蔬菜品类价格,做着发往蔬菜市场的最后准备。

张成浩初中毕业后,便跟随父亲在地里种菜,同时负责到当地蔬菜市场批发。随着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当地蔬菜市场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蔬菜的滞销给他带来无奈的同时,也给当地菜农造成内耗,张成浩感到需要去扩展销路。他决心去大城市里跑市场,学习更多的经验。“我父亲种了一辈子的菜,也去大型蔬菜基地做过种植技术指导,但他只懂如何种好菜,不懂如何把好菜在市场上卖出好价格。”张成浩回忆起一个人走出大山,在外地创业的日子是多么刻骨铭心。

学市场营销、学大数据分析、学市场价格知识……十几年下来,张成浩不断地跨界到新的平台、新的领域。2019年,张成浩积累到了丰富资源,在泉州成立了自己的餐饮供应链,还负责一家大型商超的供应链、线上供应链的总采购。原本准备大干一场的张成浩,万事俱备,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呼啸而至,三年疫情期间,餐饮业、商超等经营主体都不景气,经济萧条。张成浩经历了三次疫情封城,最终决定改变个人的事业方向。

张成浩利用自己过去20年积攒的经验以及丰富资源,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他回到家乡创业。携手自己的兄长何似聪,于2023年3月13日,在家乡成立了农派农业合作社——一家集辣椒、苦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生产、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多亏了挂点科技特派员蔡站长多次技术指导,还为我们争取了设施大棚补贴政策优惠,有了政府补贴,经营压力小了不少,我们更有信心扩大生产规模了。”张成浩说到的蔡站长正是政和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站长蔡桂辉。对此,蔡桂辉说:“年轻人回乡发展正是需要大家帮衬,也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其中,也离不开镇、村干部积极为他协调土地流转、引导对接相关科技力量,支持合作社建设。”

目前,农派农业合作社共发展社员33人,已流转土地103.54亩,种植了辣椒、黄瓜、苦瓜等农作物,现有固定资产价值110万元,接待室100平方米、设施农业大棚面积21.75亩,其他有覆膜机2台、旋耕机5台、培土机1台、起隆机1台、水肥一体2套、轨道运输机4台、轨道1000米、雾化机1台、育苗增温机1台、农业运输车1辆等机械设备50余台。

图片11.png

小南瓜大丰收(黄杰敏 周方颖 郑丽强供图)

“原来父亲帮别人做技术指导,现在被我请回来,帮我管理基地,把控好有机、生态的蔬菜品质,让我在平台上能更好地售出高品质蔬菜。如今,福建连江、泉州、厦门和福州海峡蔬菜批发市场已成为合作社的主要销售渠道。”张成浩笑着说道,“我自己很能吃苦,农业订单我来跑、流通助理我来做、科技特派员我来跟。”张成浩很明白如今市场的消费人群,蔬菜的生态有机化是走向市场的蔬菜获得好价格的重要因素,把地里的蔬菜放到客户的口里,在这过程中要经历蔬菜品质的层层甄选。

当前,农派农业合作社与多家肥料生产厂家携手合作,又同一些生物制剂的农药公司达成共识,组织引导本社社员科学规范化种植蔬菜,从栽培、修剪、喷药、施肥到采摘、加工、包装、贮藏一条龙服务。合作社的成立架起了政府和当地农户沟通的桥梁,及时把县委、县政府扶持设施果蔬发展的政策传达给农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近年来,铁山镇积极引进张成浩等‘新农人’,发展现代农业,镇、村干部帮助协调土地流转、引导对接相关科技力量,支持合作社建设,全力打造大红生态蔬菜等村域特色品牌。”铁山镇人大主席范春江说。

合作社通过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当地农户以规范化、规模化、节约化为一体的方式进行生产;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季节用工、订单带动、技术带动等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害、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统一品牌宣传,确保全体社员的收益最大化。同时,利用自身种植技术、销售等优势,鼓励社员在抓好自己生产的同时,带动扶持周边农户种植致富。

从合作社成立到今天,通过社员跟当地农户的努力,合作社实现盈利,社员得到分红,提供了10余人的就业岗位,平均每月每人增加收入5000元。同时还提供了销售渠道,帮助周边种植户的农产品销售,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近年来,政和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新推行“一统二引三聚合”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坚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先后引育新农人352人创业兴业,建立合作社、家庭农场140家,推动人才、科技、资金等资源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发挥新农人联农带农作用,发展壮大富民兴村产业,带动农户增收3800万元,政和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1.14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87万元。(黄杰敏 周方颖 郑丽强 )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