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菇之乡”的新“菇”事
寿宁以“一村一工厂、一户一车间”模式打造有机珍稀食用菌全产业链,带动群众增收共富—— “中国花菇之乡”的新“菇”事
2024-10-11   作者:龚键荣 吴苏梅   来源:闽东日报

在坝头村食用菌生产基地,技术管理员在察看银耳长势

连日来,在寿宁县清源镇叶洋铺村,省、市重点项目寿宁县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项目(一期)建设正酣,工人在各自点位紧张施工,力争在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

而在南阳镇坝头村的有机珍稀食用菌现代工厂化周年化产业基地,农户悉心种植的银耳、红托竹荪、赤松茸等食用菌长势良好,散发阵阵菌香。

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推进食用菌全产业链实现跨越发展;以“一村一工厂、一户一车间”模式为着力点,促进农村群众增收共富。当前,一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变正在寿宁展开。

寿宁是闽东食用菌产业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中国花菇之乡”的美誉。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该县大力发展大农业,形成“半县花菇半县茶”的产业格局,花菇种植业成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进入新时代,寿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因地制宜走好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把食用菌产业列入“1+4”特色产业战略布局,成立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产业专班,出台《寿宁县食用菌产业试点工作方案》,积极构建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机遇随之而来。

2022年,寿宁引进食用菌行业龙头企业——福建菌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县属国企合作建设有机珍稀食用菌现代工厂化周年化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19.3亿元,占地1200亩,分五期建设,全面达产后年产值约60亿元。

自项目规划伊始,寿宁就确立了打造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思路。目前,正在重点建设的寿宁县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项目(一期)集菌棒生产、周年化育菇基地、精深加工生产线、技术研发、宣传展示于一体,是对食用菌传统生产模式的一大革新。

在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引领下,寿宁试点建设村级生产基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供菌、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收购的要求,在全县重点村布局建设一批“一村一工厂、一户一车间”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并逐步向全县推广。

管理是食用菌生产的中间环节,劳动密集、操作技术简单,可以放开交给农户,而这正是“一户一车间”模式的题中之义。寿宁通过创新“企业(基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农户和村集体通过务工、管理、投资三种方式参与食用菌基地生产经营。

坝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高宋向记者算了笔细账:“参与务工,每人管理一个生产车间,每月工资3000元,年收入3.6万元;参与管理,每月工资4000元,叠加增产提成,年收入6.1万元以上;参与投资,收入扣除成本后所得均属农户,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搞农业风险大,把原料、技术、市场的疑虑都消除了,农民参与生产活动的意愿自然就高了。”下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明秀说,看到技术有保障、产品有销路,群众种菇热情高涨,仅下党基地就可带动70多户农户。

目前,下党、水洋、坝头等生产基地已全面投入运营,建设有机银耳、茶树菇等育菇标准生产车间130多间以及配套烘干车间、冷库、初加工车间、包装车间、网络直播间等,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可超1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40万元以上,解决就业岗位500多个。

寿宁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农民的生活更美好,通过做大做强有机珍稀食用菌产业,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聚合流动,探索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寿宁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责任编辑:谢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