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惠安走马埭:打造东南沿海现代农业的样板
2024-11-19   来源:新福建

在人多地少的东南沿海,耕地如何保?农业如何经营?农业现代化如何发展?惠安县走马埭通过几十年的整治实践,给出了圆满的答卷。如今,走马埭是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是中国耕地保护的一面旗帜。

走马埭原来是一片海滩,经过世代围垦、耕耘、整治,逐渐发展成为连片万亩的良田。1958年,晋江专区号召所属各县平整土地,惠安县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发动惠东、惠北等地人民,开沟筑路、平整土地、开通贯通南北的林辋溪,并引来上游水库的水源,实现沟渠相通,土地平坦的“井”字形大地初步形成。在改造过程中,将原来的万亩丘田划为164个耕作区,每个耕作区长300米、宽100米,面积45亩,并配套建设了排灌渠和机耕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989年2月,惠安县率先在福建省将走马埭划定为耕地保护区,实行重点保护。《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公布施行后,1995年初,惠安将走马埭划入了基本农田保护区。1997年,惠安县编制了《走马埭万亩现代农业示范片规划》,明确该片区“两高一优”(即高产、高效、优质)的发展目标,计划投入7000万元,用8年时间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旨在把走马埭建成土地高产、品种优良、经营集约,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福建省政府于当年10月批准走马埭设立万亩粮食现代农业示范片,走马埭片区正式成为福建省级现代高优农业示范片和粮食自给工程示范片。

1997年10月,为支撑现代农业高优示范片和粮食自给工程示范片建设,走马埭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并探索了“政策倾斜、政府启动、龙头带路、农户参与”的共同参与模式。惠安县投入550万元进行片区内1750亩的水利排灌系统、田间机耕道路、林网和电气化设施建设,把首期庄上示范片建成为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首期工程引入了中绿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参与建设。中绿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以租赁的方式把农民手中零星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进行平整和土壤改良。除了租地建立自营农场外,还联合专业种植大户建立合作农场并指导农场建设,将农民招聘为公司员工,使他们除了地租收入外,每月还有工资收入。年亩产值由1300元提高到13000元,是建设前的10倍;粮食单产450公斤提高到520公斤;片区内农民通过出租耕地和参与基地生产年收入360万元,增收2.6倍,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8-1999年,走马埭基本农田建设工程进一步探索政企合作、群众参与、多方共建共治共享模式。二期工程由大明集团公司与惠安县政府签约开发,惠安县投入430万元对片区内1702亩耕地进行水利排灌系统、机耕道路和田间林网建设;大明集团公司投资600万美元,新建日处理10万公斤蔬菜的加工厂和占地30亩容量12000吨的农产品保鲜库。还投资200多万元,引进以色列喷灌、微滴灌系统等先进的节水技术和温室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最终建成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较高生产能力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走马埭三、四期工程集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粮食自给工程项目资金以及镇、村和群众自筹资金730万元,开展水利排灌系统、机耕道路建设和地下管灌建设。通过引入超大、中绿、大清等公司和组织乡村集体、种植大户,采取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开发机制,建立500亩芦笋出口基地、5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超大生物有机肥、植物生长剂综合应用示范基地。

2024年,惠安县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获得7000万元中央财政奖补资金。今年以来,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走马埭片区又启动12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进一步改善项目区的耕作条件。惠安文旅集团作为实施主体,整体流转了农户耕地,流转租金比之前提高10%,流转土地未来将种植若干特色水稻品种,并结合科技温室、展示中心等,形成集科技农业技术研发、展示交流、试验示范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农业示范片区。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