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获满舱的幸福
2025-01-16   作者:潘园园 萧镇平   来源:东南网

澳角村码头堆满渔获。 欧东茵 摄

冬日清晨,位于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的渔港,薄雾笼罩,海风微凉。

随着一阵“突突突”的马达声,满载渔获的渔船靠港了,方才还寂寥的码头瞬间热闹起来。抬鱼、卸船……鱼贩纷纷围了过来,一边查看渔获品质,一边和渔民商量价格。

欢笑声、吆喝声、海浪声交织在一起,渔民忙碌而有序,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通过现代冷链物流,这些大海的馈赠将很快出现在全国各地百姓的餐桌上。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0月15日来到澳角村考察,同渔民们亲切交流;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又提到“东山澳角村渔获满舱”。

“总书记对我们小渔村的牵挂和鼓励,是我们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澳角村党委书记林华忠高兴地说,澳角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3年的5.8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6.2万元;接待游客量由2023年的10万人次增加到2024年的20万人次。“渔获满舱,让澳角村村民实现了家里有别墅、城里有套房、出门有小车、银行有存款。”

今年54岁的澳角渔民沈志超在海边长大,15岁便开始捕鱼,经历了从“竹排捕鱼”到“木船捕鱼”再到“钢船出海”的不同时代。“现在的钢船马力足、航行稳、抗风浪能力强,出海捕鱼安全许多,渔获也比木船时翻一番。最少的一趟有两三吨,最多的一趟可达10多吨。”谈到渔获满舱的幸福,沈志超深有感触。

“临近春节,正是海产品的销售旺季,各地鱼商的电话不断。”沈志超笑呵呵地说,2024年,靠着发展海鲜电商等产业,渔民的收入增加了,还有各种乡村振兴好政策,让村民们获得感满满。“新的一年,信心满满,为更美好的生活加油干!”

闽在海之中,海为闽人田。福建是海洋资源大省,有着“耕海牧渔”的传统,“蓝色粮仓”大有可为。

以往,渔民驾着渔船出海捕捞,收获多寡全凭大海的“脸色”。如今,海洋养殖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远洋介绍,近年来,漳州从种苗抓起,向深海养殖发力,壮大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打造百亿级“蓝色粮仓”。

距澳角村不远的东山县山南村沿海海岸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鲍鱼育苗场。走进山南一水鲍鱼场,只见育苗池一片挨着一片,循环水设施让池中的海水保持流动,打造出适宜鲍鱼苗生长的模拟海洋环境。

“公司目前拥有1000余口育苗及成品养殖池,每年可培育鲍鱼苗5000万粒,按现在的行情价,再过半年,产值能达到3000万元。”山南一水鲍鱼场技术总监廖鑫兴说,“希望2025年,鲍鱼场能够有更好的收成,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目前,东山县有近1500家陆上鲍鱼养殖场,海区养殖鲍鱼4725亩,鲍鱼苗年产量28亿粒,产值约9亿元,带动从业人员近2万人,被评为“中国鲍鱼种苗之乡”。

为加快良种培育技术攻关,漳州市将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资源,在东山县筹建总建筑面积254亩的南方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通过引进、吸收国内外优秀的育种团队和技术,着力构建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村振兴。

据了解,漳州市目前共有省级良种场13家、市级良种场20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培育牡蛎、对虾、蛤类等十大优新品种“万亩百亿”产业,创建省级“水乡渔村”22个;培育澳角村等四大省级特色亿元强村;2024年预计完成渔业产值360.1亿元,水产品产量229.9万吨。

责任编辑:谢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