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厦门乡村,依然生机盎然。一座座乡村古厝被文创工作室点缀得充满艺术气息,吸引着众多艺术家和游客慕名而来;“引客下乡”带来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碳汇交易等特色产业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过去的一年,厦门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入推进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打造既有肌体之美又有灵魂之美的厦门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尽现眼前。
同安区汀溪镇古坑村
村美:厦门乡村绽放“五个美丽”
位于厦门市翔安区的黄厝村,在唐末宋初时就已有史料记载,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翔安区已发掘的古窑址共8处,位于黄厝村辖区内窑址就有5处。黄厝村内古民居大小上百栋,但大部分无人居住,有的房屋原貌近乎完好,而有的只剩几堵残墙。
2018年,黄厝村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面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古厝,黄厝村统一以村集体名义,采取不同方式向村民收储古厝及废弃的老旧房屋遗址40余处。对于修缮难度较小的破损房屋进行维修加固,用于引进艺术家人才,并与艺术家签订租赁合同,壮大村集体经济。
艺术家等文创单位入驻后,根据艺术风格、个人喜好、可投入资金数量等因素对老宅进行内部装修,并调整空间结构和房屋格局,将老宅盘活为工作室、美学馆、艺术空间等;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对老宅房前屋后进行景观提升,将废旧立面改造为艺术作品、断壁残垣整修为网红打卡点、杂草空地建造为欧式小花圃、闲置宅基地改建为乡音雕塑群等,提升环境的同时提高文创园档次,打造黄厝文化品牌。
环境美化提升后,村里每年接待游客量增加30多万人次,32家文创工作室相继入驻黄厝文创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年产值约1000万元,带动17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每年收入近300万元。在近日福建省乡村振兴局发布的2024年度和美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典型名单中,黄厝村村窑文化微景观上榜“美丽乡村微景观”。而搁置争议、“借地发展”的创新思路,也给众多城郊村提供了模式参考。
除了黄厝村之外,翔安区的锄山村妙高山美丽茶园上榜“美丽田园”,同安区的祥平街道溪声社区沈小山庭院上榜“美丽乡村庭院”,同安区五显镇侨安社区竹坝归侨史迹馆上榜“美丽乡村公共空间”,同安区莲花镇上陵村上榜“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
翔安区内厝镇锄山村妙高山美丽茶园
人和:闹得出村味,托得起乡愁
村美了,文化活动也显得更有“味道”了。在厦门的乡村,各类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乡村文明之风激荡在山海之间。
“鼓浪屿海波在日夜唱,唱不尽骨肉情长。舀不干海峡的思乡水,思乡水鼓动波浪。”上个世纪红极一时的《鼓浪屿之波》,为厦门承载的两岸亲情,平添了一份唯美。2023年9月29日,“同一湾海、共一轮圆”海峡两岸中秋赏月歌会在同安区莲花镇莲花村同字厝举行,两岸歌手用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表达跨越海峡的思念之情。歌会还巧借“同”字意象,联动金门、澳门分会场,内外景相互呼应,厦门、金门、澳门“三门”同庆中秋。
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
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落户厦门村落。在厦门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别开生面的“村晚”,以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小品等节目,展现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三秀山村,首届纸玩节及海峡两岸“读册歌”大赛宣传曲发布仪式上,小朋友们探索创意贴画、学习造纸术;在丽田园景区,“秋收运动会”邀请小朋友们听“一粒米的故事”,与爸爸妈妈一起收割稻谷、参加颗粒归仓趣味运动会;在竹坝,“南洋少年过双节”活动吸引众多亲子家庭感受异国风情,回顾归国华侨创业奋斗史……而在翔安区,一场场精彩的“村BA”赛事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前来观看,为乡村增添了无限活力。
共富:城乡“交相利”,合作谱新篇
厦门市现有147个行政村,乡村人口约49万人,推进乡村振兴是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照特区的新使命新要求,厦门市2022年起开始推行组团帮扶模式,将104个集体经济收入相对薄弱村纳入帮扶对象,选派驻村工作队,推动发展资源、干部力量向乡村下沉,因地制宜对村党组织建设的指导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帮扶,以更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引进项目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推动城乡双向奔“富”。
厦门理工学院与云洋村挂钩帮扶,50多名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将“云洋村手工面线包装设计”作为学生实践课题,诞生出20多款包装作品,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同时,本地知名国企,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员工福利、企业食堂、客户互动等多种渠道,帮助云洋手工面线打通对外销售渠道,实现了农民增收。此外,厦门还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1+1”精准挂钩帮扶机制,把城市资源、要素保障引入乡村,以项目为抓手为乡村“输血”,帮助村民自我“造血”。这些举措有力促进了城乡经济互动,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近年来,厦门市加快推进集美双岭、海沧东孚、同安西湖、翔安西岩山和同安天亿未来生态城5个城郊农业重点片区试点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招商。2024年,全市现代农业招商项目共67个,计划投资73亿元。修订《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实施方案》,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项目30个,认定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推荐1家参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家庭农场32家。新培育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4个,推荐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5个。成立同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创新发展“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组织3.3万场农产品直播,零售额164.6亿元,同比增长35.4%。
集美区灌口镇双岭村
赋能:多项创新举措“内外兼修” 助力乡村振兴
厦门市各区因地制宜,推出了多项创新举措,“内外兼修”,有效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翔安区创新“美丽家园积分”考评制度,构建“积分+金融”新模式,持续巩固村容村貌整治成效。
海沧区则深化台湾青年参与乡村治理,打造了两岸融合治理示范点。以治“四乱”建“五美”为着力点,出台了农村房前屋后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重点打造了洪塘、青礁等试点村。通过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房前屋后提升整治等活动,乡村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海沧区海沧街道青礁村
厦门市还注重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推动村(居)委会事务与集体经济事务分离,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在集美区,开展了第一批“村改居”社区转型“城市社区”三个方面分离工作,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5年来,厦门乡村振兴“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城乡合作共谱双向奔“富”新篇章,美丽乡村建设绽放“五个美丽”,让城与乡的距离不再遥远。多个村跨镇(街)甚至跨区联合建设的方式,强化核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了资源禀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共谋、项目共推。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为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和福祉。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我们乡村振兴要做的事情。”厦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黄慧 长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