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传承古韵,迎接新春,2月8日,福建农林大学的一支实践队走进了福州市仓山区金洲社区,携手技艺高超的面塑师傅和社区的小朋友们,共同再现了千年前古人“捏面人”的传统技艺。
实践队队员合影
面塑,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其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汉代。相传,在万物伊始的新春来临之际,有巧手的妇人以面团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万物形象,用指尖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这一习俗历经千年传承,不断充实完善,成为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在现代工艺的融入下,面塑技艺更加精益求精,画笔、颜料、模具等辅助工具的使用,让面塑作品更加丰富。
活动现场,小朋友们在面塑师傅的指引下,手中一捏、一揉、一搓,竹签一戳、一刻、一划, 配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面团在他们指尖仿佛也有了七十二变。不拘泥于过去满月时的“囫囵”亦或是祝寿时的“寿桃”形象,乌萨奇、蛋仔、小猪佩奇等新时代的卡通形象更多地出现在了小朋友的指尖。面塑师傅胡海霞说:“很高兴看到这样的结果,面塑就应该是千变万化,充满活力的。”
非遗传承人胡海霞老师指导面塑
实践队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以及更加深入地宣传非遗文化,在活动过程中还精心准备了小游戏,获胜的孩子可以拿到非遗糖画作为奖励。以小游戏“老师说”为例,在原版互动游戏的基础上,把原有的指令动作更改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步骤。实践队秉持“尽管面塑是今天活动的主旋律,但其他同样悦耳的音符也不能够被我们忽视”之心,想方设法调动小朋友的积极性,为活动的圆满完成做好铺垫。
在活动结束时,小朋友们拿着亲手创作的“世界”,满载而归。实践队成员相信,这一刻的面塑体验将成为他们难忘的记忆,成为他们通向非遗宝库的一把钥匙。“捏面人”活动所用的面团是面粉与糯米粉揉合而成,安全无害,是一种既安全又安心的娱乐方式。
趣味游戏现场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非遗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自媒体作者与传统手艺人的共同努力下,非遗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巷子走向了世界。弘扬传统文化、铸就工匠精神,非遗不仅是珍贵的历史宝藏,更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我、传递文化自信的一张名片。
此次实践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了“面塑”这一生活中的非遗技艺,也让实践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他们表示,将继续努力讲好非遗的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面塑”这项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文/陈雅欣 图/陈韵芝 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