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文脉为文旅融合着色
——黄羲先生绘画艺术展开展侧记
2025-02-14   作者:郑志忠   来源:仙游报道

2月12日至2月17日,恰逢元宵佳节,“一代名师千秋一帜——黄羲先生绘画艺术展”在仙游县美术馆隆重开展。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省市县文旅部门领导、艺术界代表及书画爱好者、中小学生相继来到美术馆,共赏黄羲先生的艺术瑰宝,致敬其对中国人物画创作与教育的卓越贡献。

1.jpg

此次展览暨座谈会由仙游县人民政府主办,仙游县文旅局、仙游县文联、仙游县工艺美术中心承办,福建省黄羲博物馆、仙游县人大书画院、仙游县李耕国画艺术研究院、仙游县美术家协会、仙游县书法家协会、仙游县油画协会协办。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福建省美术馆提供学术支持。

展览启幕:致敬艺术铸就教育丰碑

黄羲(1899—1979)作为“闽派”人物画的传承中坚与“浙派人物画”的奠基者,并将海派、闽派与浙派人物画相互融合,在传统人物画文脉的传承光大上贡献尤巨。其艺术生涯横跨创作、教学与鉴藏三大领域,其丰富的艺术理论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2.jpg

本次展览以“艺术年轮”“笔墨证道”“血脉传薪”三大主题单元,系统梳理其从传统笔墨筑基到现代艺术探索的完整轨迹。展出的百余件作品、文献手稿中,既有《八仙图》等古意盎然的传统题材创作,也有《教爷爷识字》等展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力作,更有《黄宾虹示范稿》等见证艺术传承的珍贵文献,展现黄羲对美术教育的独特贡献。

画界致辞:传承文脉赋能地域发展

3.jpg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毛建波深情回顾了与黄羲研究从许江院长的委托到开拓新馆的故事;从着手调研到中国美院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的学术展览,再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黄羲艺术精神的当代转化,正与杭州《黑神话·悟空》、“杭州六小龙”等文化、经济现象形成共振,印证着传统文脉赋能地域发展的现实可能。

4.jpg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福建省美协主席王来文以“三个感动”概括展览意义:感动于黄羲家族坚守百年的文脉传承,感动于中国美术学院持续几十年对老先生的研究深耕,感动于地方政府践行文化自信的务实举措,为“兴文化”注入新动能。

珍贵文献:解锁密码洞悉大师风范

本次展览展示多组珍贵文献:1940年黄宾虹寄送的《画语录》手稿,见证两代名家“以古为新”的艺术对话;吴昌硕、王一亭合订的《黄羲画例》泛黄润格,定格民国书画市场的鲜活生态;《黄宾虹故宫鉴定笔记》等原始笔记,则揭开艺术家鉴藏与创作的深层关联。中国美院最新整理的《黄羲评传》《黄羲画语录》《故宫审画录》等研究成果同步亮相,构建起立体化的学术研究体系。

5.jpg

由此观之,黄羲与他的老师李霞、李耕不同,黄羲进过科班学习,在集美学校师范部艺术科与上海美专图工科深造,系统地学习西方造型艺术的精髓。之后又任教于上海美专和上海昌明艺专,拜黄宾虹为师,并随黄宾虹一行参与故宫书画鉴定工作。后得到潘天寿的知遇之恩,受聘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黄羲一生追求艺术之路的经历,为他提供了转益多师的命运机遇,同时也使得他养成了内刚外柔的性格,培养了宏远的见识,为推动闽派绘画与浙派绘画艺术交融、传统与现代融合、中国人物画转型探索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学术研讨:焕发传统探索融合路径

当天上午举行的学术座谈会,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黄羲艺术展开深度研讨。座谈会由莆田学院客座教授、闽中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俞宗建主持。他首先介绍了此次展览题目的来历,源自陈子奋评黄羲的诗句“千秋一帜张吾闽”和陈传席教授对黄羲先生的定位“一代名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谈黄羲研究需注重闽派绘画与民俗艺术的深层勾连。她近期考察了仙游民俗文化,指出黄羲的艺术基础不仅是传统功夫,更植根于莆仙民间工艺、壁画等地域文化。厦门大学教授郑盛龙指出,黄羲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层面,还可以与社会学相结合,深入探讨他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背景下找到切入点。福州大学艺术学报编辑部主任林银焕关注到黄羲在新美术时期的心态转变,尤其是他跟随黄宾虹故宫鉴定书画后,其艺术理念的演变。

6.jpg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仙游应进一步挖掘黄羲艺术资源,焕发黄羲艺术IP的生命力,借此推动文旅融合与跨界合作。仙游的文化软实力要成为新的竞争力,需转变理念,加强宣传,讲好黄羲的艺术故事,促进国画艺术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仙游县委报道组  郑志忠)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