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枇杷新品种新技术观摩培训活动在城厢区常太镇可乐家庭农场启动,该区区、镇两级农技人员及当地果农40多人齐聚于此,观摩新品种、交流新技术,共同助推枇杷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位于常太镇岭下村坪田东的可乐家庭农场,成片的枇杷树郁郁葱葱,一簇簇披着银色套袋的果实密密匝匝地悬挂枝头。一张张高悬在树枝间的黄色粘虫板格外显眼,其上粘满了各种小飞虫。“以往,虫害是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果子一旦被虫子咬了,品质和产量都会大打折扣。”果园负责人张海钦说,传统的喷洒农药虽然见效快,但长期使用对果实和环境都不太友好。使用黄色粘虫板这一物理防治方式,更加安全可靠,高效又实惠。省级科技特派员许晨昕表示,这种物理防治虫害的方法,主要是借助害虫对颜色的趋性,将它们吸引过来牢牢黏住,为枇杷健康生长筑起一道防线。
“这是‘三月白’,它最大的亮点是特早熟,比‘早钟6号’提早成熟至少半个月。而且,它肉质细嫩、汁液丰沛、清甜爽口,风味绝佳。”在分享完果园的虫害物理防治经验后,张海钦又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起果园内的枇杷新品种。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三月白”枇杷已在枝头崭露头角,仿佛是大自然提前馈赠的甜蜜礼物,为这个春天增添了无尽的喜悦与期待。
除了“三月白”和“早钟6号”,该果园还种植着“莆华白”“白玉”“中白”“香妃”等多种枇杷新品种。以“白玉”枇杷为例,其树势强健,生长态势旺盛,枝条粗壮且修长,树冠呈高圆头形,树姿较为直立。果实成熟期在5月底至6月初,果肉洁白如玉,肉质细腻柔软,汁水丰富、清甜宜人,品质上乘。
山地里建起“轨道交通”,水果成为“乘客”,这样的“过山车”你见过吗?为了解决果园运输难题,可乐家庭农场里安装了轨道运输机,用科技加持果园的规模化生产。在新技术展示环节,许晨昕带领大家近距离参观果园的轨道运输机,感受科技赋能农业发展的蓬勃动力。“轨道运输机可以很好地帮助果园运送农资和果品,解决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还能降低伤果率。”他说,轨道安装可沿果园地形地貌设计运输路线,对山区果园的复杂路况适应性较好,能够满足山高坡陡的枇杷果园田间运输需求。
此外,该果园的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的创新手段也让人眼前一亮。其巧妙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的原理,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不仅保障果实的绿色安全,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也维护了果园的生态平衡,凸显出新质生产力在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关键作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农场开发的枇杷花茶、枇杷果酱、枇杷果冻、枇杷酒等系列枇杷产品和乡村旅游伴手礼,远销北京、上海、广西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张海钦表示,农场通过与龙头企业、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等展开密切合作,在种植、加工等环节建立常态化品控标准和规范化工艺流程。目前,主要生产产品全部纳入福建省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追溯系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此前发布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同样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过去,大家只知道凭借经验埋头苦干,如今依靠新质生产力,常太枇杷产业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对于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当天参加观摩活动的果农陈玉章说。
常太镇地处城厢区西北部山区,枇杷种植面积约3万亩,年产优质枇杷3万余吨,有着“中国枇杷之乡”美誉。近年来,为推动枇杷产业高质量发展,常太镇大力推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选育的“三月白”等枇杷新品种,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积极创品牌,推出“常太枇杷”“圳湖枇杷”品牌,入选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进一步打响知名度;全面谋划“种、产、销、游”融合发展的枇杷全产业链,推动枇杷深加工,通过农产品产业与文旅相结合,提高枇杷附加值,让一粒粒“小枇杷”成为乡村振兴“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