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日岛东岱湾海域,还未散尽的晨光中,三名工人穿着中筒水鞋登上渔排,“哗啦啦”地将一桶桶新鲜的小杂鱼倒入网箱。“天气回暖,鱼也活跃了起来,这阵子明显吃得更多了。”养殖户杨振宁说。
南日岛海域外接台湾海峡,海流密集、水交换能力强、水质好,是绝佳的“海上牧场”。今年是杨振宁养鱼的第五个年头,如今海面上的七八百口渔排,都是他打拼下来的“江山”。
“鲈鱼、鳘鱼个头大,长得快,肉质紧实,有市场,好出手。”杨振宁说,每年8月至10月是鱼苗生长高峰期,一般10月底就能上市,今年预计收成15万公斤,产值六七百万元。
水产养殖路上,“80后”杨振宁是“优等生”。他生长在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后叶村,与大部分同龄人一样,靠海为生,做过捕捞,干过养殖。
南日岛是我国鲍鱼主产区之一。2004年,从后叶村的15亩海域起步,杨振宁试养了几十万粒鲍鱼。“那时候水质好、气候好,养什么活什么,收成特别稳定。”杨振宁说,尝到甜头后,养殖户一哄而上,纷纷抢占海域,很快造成了过度养殖情况。海域使用缺乏规划、养殖方法不当、养殖面积扩张过快等问题随之涌现,2010年前后,海域养殖密度达到顶峰。杨振宁回忆:“那时海水散发出刺鼻气味,水产品的成活率、品质、市场价格都急剧下降。”
不仅如此,2009年、2012年春末夏初的两次赤潮,让海面上的鲍鱼损失过半。忙活一整年几乎颗粒无收,杨振宁和不少村民无奈选择退出鲍鱼养殖。
养了几年龙须菜后,杨振宁迎来了新机遇。2017年起,莆田市南日海洋投资开发集团启动东岱湾养殖海域规划升级项目,按照水深、地形、区位等划分鲍鱼养殖区、鱼类养殖区、藻类养殖区、深水网箱区,大幅调整海面养殖密度,为新型环保养殖设施进场划出空间。
2018年,东岱湾海域迎来首批980口新型管式塑胶渔排,成为当时莆田首个大规模使用新型抗风浪环保渔排的海湾。一大批老旧养殖设施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如今海面上的4727口新型塑胶抗风浪环保渔排、6口深水抗风浪网箱,以及休闲观光渔排。
“科学的养殖规划、环保的养殖设备,加之饲料的合理投放,极大缓解了海水富营养化现象,赤潮、水华暴发的面积、频率减少,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莆田市南日海洋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亚威介绍,当地还通过养殖海马齿等植物逐步净化水环境,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水质比例逐年提升。
陈亚威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东岱湾海上牧场智慧渔业综合管理系统将启用。该平台基于电子海图,采用AIS基站、水质传感器等设施,具备水环境监控、养殖信息管理、电子围栏告警、气候变化预警等功能,涵盖养殖环境监测、生产管理、消费溯源等多个环节,将进一步实现海上养殖可视化、智能化,推动传统渔业向科技驱动型、生态友好型转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近年来,秀屿区以南日岛获评国家级海洋牧场、国家级和美海岛为契机,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推广生态养殖、海洋生态修复等,开启了一场重塑海上“鱼米之乡”的生动实践。
“属于我们的清洁海域又回来了!这些年,还有不少养殖专家送来技术指导,为我们提供灾害防范服务。”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和杨振宁一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渔业设施升级、养殖环境改善、养殖技术创新、多产融合带来的红利。
好水养好鱼,鸿溟变良田。数据显示,2024年秀屿区海水养殖生产海域面积13740公顷,水产品总产量64.61万吨,渔业产值78.0438亿元,居全省前列。与此同时,秀屿区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在全省县级行政区中常年排名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