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瑞岩:活化古村文化 奏响诗歌新乐章
2025-04-15   作者:郑文莹   来源:多彩大桥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宁德市古田县瑞岩村独辟蹊径,依托丰富的传统古村资源,积极探索建设诗歌小镇,走出了一条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1.jpg

古韵为基,深挖文化富矿

瑞岩村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便已建村,村中保留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巷道、青砖黛瓦、飞檐斗拱,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有“五大国字号文化”。这里不仅有承载岁月痕迹的“开基第一井”,见证了村庄的起源与发展;还有造型古朴的“明龙槽”,流传着与明朝皇室建文皇帝相关的传奇故事,为古村增添了神秘色彩。这些历史遗迹是瑞岩村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漫步在瑞岩村的古巷中,脚下是历经数百年踩踏而光滑的石板路,身旁是斑驳的古墙,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古村的宁静与古朴,让人心生诗意,不少诗人来到这里,被古村的氛围所感染,创作出一首首动人的诗篇。例如诗人杜运燮,这位被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朦胧诗启蒙人、“九叶诗人”之一,其故居就在瑞岩村。他的诗作《祥瑞的山村》,描绘了瑞岩村的发展变迁,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成为瑞岩村诗歌文化的重要代表作品。他的诗歌受到朱自清、闻一多、巴金等赞赏,被誉为文学创作“联大三星”,被马来西亚、新加坡编入中小学课本十多年。

据介绍,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也称“中国新诗派”。成员有:辛迪、陈敬容、唐祈、唐堤,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杭约赫等九人,因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他们九个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诗人由此而得名。九可以实指他们九个人,也可虚指为多数包括在创作上风格较为一致的其他诗人。他们在文学观念上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生命的文学”的综合,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的意象和境界,他们作品都追求现代意识又各自风格和特点,没有具体的组织,只因共同的诗歌理念,因作品多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的《诗创造》、《中国新诗》而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人风格各异的特殊诗人群体。《九叶集》出版后,这个具有强烈的现代风格诗歌语言独特,诗人各具风采,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自然存在的现代主义诗人群体才被人们重新认识,并称之为九叶诗派,九叶诗派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被视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和诗歌在20世纪40年代的代表,在中国现代诗歌界产生较大影响,为新诗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九位著名诗人作品,杜运燮的《秋》、《滇缅公路》、《夜》,袁可嘉的《沉钟》,穆旦(查良铮)的《赞美》,辛笛(王馨迪)的《航》,杭约赫(曹辛之)的《启示》,陈敬容的《划分》,唐祈的《十四行诗》,唐湜的《歌向未来》,郑敏的《树》等等,让你来到“诗歌小镇”品味一道丰盛的 “文化大餐”。“我们没有进行大拆大建,完全利用传统古村落的古香古色,进行活化利用,把古村落的真实美展示出来,体现‘古村韵味’,并开辟出‘一巷三弄’,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挖本村文化富矿,提升我村诗歌小镇的文化品牌。”瑞岩村党支部书记杜立松说。

进入诗歌小镇核心区,瑞岩村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杜新坤介绍道:“传统村落被称之为‘活着的文物’‘有生命的历史’。我们开发这个‘诗歌小镇’的出发点是利用传统古村庄小巷小弄作为平台,‘以用促保’,不搞大拆大建,让一砖一瓦述说历史,一石一木承载乡愁,展现乡愁乡村味道。避免用城市的审美介入农村,避免看传统村落就是看‘古民居’,避免到了乡村都是白墙黑瓦,千村一面,没有乡村味道。做到‘既见新村又见乡音,既见新貌又留古韵’。通过让传统文化充满‘古村’,让红色历史充满‘古村’,让党建精神串联‘古村’。挖掘‘在地文化’通过旅游的手段,强化设计引领,进行文化创意,吸引游客体验文化,同时也是对传统古村落保护进行活化利用,开发文旅产业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一二三产融合的一次尝试。实现‘去景区化、去商业化、去公园化、去城镇化’的旅游开发原则,既让本地群众保持自然的乡村生活,又让游客体验清新自然的乡村风貌,留住乡愁。在景区、游客、本地百姓之间取得多赢。”

重要的是,那土墙、那石径、那巷弄,无不透露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所以“文化大餐”与“历史瑰宝”在这里成为游客的两难抉择时,只有让看客们自行取舍与选择了。

诗韵为魂,打造诗意空间

为了营造浓厚的诗歌氛围,瑞岩村精心打造了一系列诗歌主题景观。村口矗立着醒目的“瑞岩·诗歌小镇”标识牌,与镌刻着“中国传统村落——瑞岩村”的巨石相互映衬,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古村的独特魅力。走进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诗歌长廊,长廊上镌刻着古今中外的经典诗作,从古代的唐诗宋词到现代的朦胧诗,从中国诗人的佳作到外国名家的名篇,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诗歌的海洋,让人沉浸在诗歌的美妙韵律之中。

沿着古巷前行,便来到了“诗歌小巷”,这里展示着瑞岩村本土诗词爱好者的作品,这些诗作或描绘古村的自然风光,或讲述村民的生活故事,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小巷的墙壁上,还绘制着与诗歌相关的壁画,色彩鲜艳、生动形象,为诗歌增添了视觉上的美感。在“诗歌小巷”的边上,有一条名为“瑞麟弄”的支弄,这里同样展示着古田本土诗词爱好者的作品,游客们戏称其为“土著诗弄”,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本土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微信图片_2025-04-15_103336_777.jpg

最有特色的“党建+诗词”的互动有藏在古诗词里的党建、顶针诗词、诗词谜语,以诗词为特色的党建品牌,一是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诗词与党建工作相结合,不仅传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精髓,还通过创新形式,使党建工作更加生动有趣。二是情感共鸣与教育意义。诗词具有强烈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通过诗词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思想情操,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三是形式多样与活动丰富。开展“强化党建引领,传承诗词文化”,用“诗词情怀”为党建工作“量身裁衣”,我国自古以来便有“民本”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仁者,爱人”的传统情怀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坦荡胸怀,也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党建工作,就是建立在每一个担负起历史使命的共产党人肩膀上的信念堡垒和“民心”阵地。四是品牌建设与文化传播。通过诗词教育品牌的建设,提升了党建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真心实意赢得口碑,如:诗词“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平凡易懂深得人民群众喜爱。五是政治教育与美育结合。诗词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思政教育手段。通过诗词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大桥镇党委始终重视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通过瑞岩村以‘诗歌+党建’把党建与诗歌的创意设计的示范,通过传统古村‘三尺小巷话党建’寓教于乐,邻里和陸实现有效治理。”大桥镇党委委员陈宇航说。

微信图片_2025-04-15_095054_873.jpg

此外,瑞岩村还利用著名诗人杜运燮的故居,开辟了《诗人杜运燮展陈馆》。馆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杜运燮的生平历史、诗作贡献、名家评点以及典藏书籍等内容,让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诗人的创作历程和艺术成就。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近诗人、聆听诗人的心声,感悟诗歌的魅力。

产业为翼,推动融合发展

瑞岩村在建设诗歌小镇的过程中,注重将诗歌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产业发展为诗歌小镇的建设提供经济支撑。村里推出了诗歌文化体验游线路,游客们可以跟随导游,游览古村的各个景点,聆听诗歌背后的故事,感受古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游览过程中,游客还可以参与诗歌朗诵、诗歌创作等活动,亲身体验诗歌文化的魅力。为了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下一步,瑞岩村将继续加强对传统古村落文化的活化利用,进一步完善提升“诗歌小镇”内涵,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如文创产品开发、文旅新业态植入、“诗歌主题民宿”等互动体验性内容。“在这些民宿房间内布置着诗歌书籍、诗人画像,墙壁上悬挂着与诗歌相关的书法作品,让游客在住宿的过程中,也能沉浸在诗意的氛围中。同时,民宿还会定期举办诗歌沙龙、诗歌讲座、研学等活动,邀请诗人与游客进行交流互动,完善寓教于乐的诗歌对对、诗歌广场和诗歌民宿等项目建设,让游客深入了解诗歌文化,体验感受‘大文豪故里’的文化氛围。通过完善旅游要素配套,实现可旅可游,真正让传统古村落文化造福乡村。”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杜新坤介绍到。

此外,瑞岩村还积极开发诗歌文创产品,如诗集、书签、明信片、文化衫等。这些文创产品设计精美,融入了诗歌元素和古村特色,深受游客喜爱。它们不仅成为游客留念的佳品,也成为宣传瑞岩村诗歌文化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提升了瑞岩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瑞岩村地理区位优良,重点以文化发力,发展文旅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下一步将加强项目策划争取资金,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实现‘筑巢引凤’”驻村第一书记林源鑫说。

微信图片_2025-04-15_095121_225.jpg

在蛇年开春之际,瑞岩村的诗歌小镇建设成果显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未来,瑞岩村将继续深挖传统古村资源,丰富诗歌文化内涵,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动诗歌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让诗歌小镇成为古田县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新的一年里迈向更加辉煌的发展征程 。(郑文莹)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