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至5日,福建农林大学“炉下清溪,益乡之行”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南平市延平区,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主题开展实地调研。实践队旨在通过青年学子的视角,观察、记录并学习延平区炉下镇如何成功实现从传统养殖污染区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示范区的转型。
实践队首站抵达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斜溪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安全示范基地”。在这里,实践队观察到,曾经的养殖户已成功转产,正忙碌于百合种植、菌菇栽培等绿色产业。
在茶洋窑作坊,非遗传承人将传统陶艺与生态理念相结合,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在当地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支持下,“延平百合”产业蓬勃发展,8500亩花田年产值达5亿元,有效带动20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一位转产成功的百合种植户对实践队成员说:“环境好了,产业新了,生活更有奔头。”
鸿瑞奶业循环园周边田园
在鸿瑞奶业循环园,队员们目睹了资源高效利用的典范。园区棚顶铺设的光伏板提供清洁能源;牛粪经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用于种植菌草和牧草;青贮后的草料又成为奶牛的饲料,形成“牛-沼-草(菜)”的绿色循环链条。实践队的靳同学仔细记录着循环流程,兴奋地说:“这种模式把废弃物变成了资源,几乎零排放,实在太强了!”
天翊蛋鸡生态养殖场则展示了科技赋能下的现代养殖。鸡舍屋顶同样利用光伏发电,智能系统精准调控环境。鸡粪通过发酵工艺转化为有机肥,确保每一枚鸡蛋都具备生态品质。
菌草示范基地是另一亮点。林占熺教授团队推广的菌草长势茂盛,不仅作为鹅的优质饲料降低成本,其配套的发酵床技术更巧妙地将鹅粪转化为有机肥回田,构建起“草-畜-肥-田”的高效生态循环系统。厂长介绍道:“我们用的发酵技术进行养殖,我们的猪不会感染猪瘟。”课本之外的神奇知识,让队员们直观体会到科技创新在解决农业问题上的巨大潜力。
实践队还探访了斜溪村洲头岛度假区。在斜溪村“炉下之问”生态文明安全教育基地,实践队系统学习了延平区生态治理的历程。展馆内,队员们驻足于闽江流域治理沙盘前,了解到延平区作为闽江0公里起点,通过上下游县市联动治水,实现水质全线标准提升。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斜溪村驻村第一书记亲自上阵,给同学们讲解当地的各种建筑和历史文化,实践队员沉浸于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之中。
据悉,自改造以来,洲头岛度假区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成功带动水上游乐、特色餐饮、民宿及户外拓展等业态发展。尤为重要的是,斜溪村实现了约80%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生动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态改善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红利,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民生福祉。下一步,洲头岛度假区将会充分利用闽江,通过一条水路贯通莆田-福州-延平,让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近炉下,感受炉下之美。
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与延平区团区委签订了《青年入乡合作协议》
实践队调研期间,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与延平区团区委签订了《青年入乡合作协议》,未来动科院的学生们将可以进一步发挥专业所长,结合当地特色,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尤其是可以协助当地规划建立蓝喉蜂虎观鸟站,开展鸟类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监测与科普活动。
延平区的实践表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够实现和谐统一。作为新时代农林学子,实践队队员们深受启发,深感责任在肩,也激励着青年学子将专业知识融入广袤乡土,以青春智慧和实际行动,持续为延平区、为南平、为更广阔的乡村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文/王紫嫣 王静仪 图/周紫璇 伍宜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