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德市屏南县四坪村,发生了一场认领“一亩田”、荒地变良田的变革。如何从“领田”到“兴田”?带着疑问,福建农林大学“云上四坪·青创行”实践队于7月3日前往宁德市屏南县四坪村,与当地新农人潘国老取得联系,希望从当地农业合作社视角深入了解四坪村“一亩田”农业发展模式,探寻产业“金钥匙”。
来到四坪村,实践队员们就紧锣密鼓地投入到潘国老的访谈工作中,倾听潘国老谈过往。2017年,四坪村紧随龙潭村开启“文创兴村”之旅。怀揣对故土的深情与破局乡村的愿景,长期在外经商的潘国老躬身入局。四年间,他与团队坚持零除草剂、生物多样性种植的开荒之路,将荒山变成沃土。“动力源自乡土情怀,更来自‘共创共享共建’模式的牵引。”潘国老表示,合作社模式让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就近务工,共享发展果实,共同富裕之路在绿水青山间铺展。
潘国老与食光梯田 (黄彦清摄)
在访谈的过程中,实践队了解到生态农业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合作社的努力,更需要大众的支持,破除认知壁垒。潘国老深谙其道:“生态农业远非‘不用农药化肥’那么简单,它是消费者、生产者与环境的深度联结。”为此,他推动“产教融合”策略,打造生态教育营、农田体验课,吸引各位学子参与,“田间课堂”让乡村实践变得更有意思、更让人向往。
然而,播撒生态的种子并非总遇沃土,实践队员陈露提出心中之问,“生态农业目前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以及合作社对此是否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此,潘国老坦言前行中的挑战:市场对生态农产品价值的充分认知仍在培育过程中,生态农业面临着“优质难优价”、市场商品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为了应对这类问题,潘国老着力构建“土地流转-生态种植-深耕品牌-多元经营-利润反哺”的闭环产业链。“我在屏南有亩田”品牌应运而生,蜂蜜、稻米等深加工产品提升了附加值。尽管省域统一认购平台尚未形成,但合作社整合如“屏南八百”等地方平台资源,建立了“认领一亩田”服务平台,从粮食生产过程监管、新技术推广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到品牌营销、产业链延伸,再到依托粮食安全实践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建立了一套高效优质的运营机制,走出一条“党政担当+社会参与”的新时代农村粮食安全新路子。
实践队员正与潘国老老师进行交流 (黄彦清摄)
潘老师的实践,与屏南县推行的“一亩田”模式达成了奇妙的默契。2020年,在“粮食安全屏南行动”的号召下,返乡文艺女青年白晓洋发起“我在屏南有亩田”唤醒沉睡的土地。面对人力成本高涨、加工设施匮乏等难题,四坪村提出“购米包地”试验,开创新视界,乡党委书记和乡长带头“提前支付”农产品费用,以消费者与农民共担绿色有机蔬菜种植风险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CSA)带领村民复垦荒地。2021年,屏南县乡村振兴研究院从基层实践中凝练出“认领一亩田”机制,有效解决生态农业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亲自认领的示范效应,让这一模式迅速走红。如今登录“我在屏南有亩田”数字平台,可见1250.02亩农田在云端被全国各地的“田主”热情认领。
实践队合影(黄彦清摄)
从2021年开始,四坪村从一片全是茅草的荒山开始,经过四年的努力,成功进行了开荒种植,坚持不使用除草剂,采取生物多样化的种植方式,至今已取得初步成效。在潘国老深邃的目光中,实践队成员们看到了一个清晰而坚定的未来,人们对安全、有机、健康食品的渴望,已是时代浪潮。
大学生躬身下乡的身影,正是振兴的希望。当青春智慧融入生态耕耘,四坪的山水田畴,正升腾起绿色振兴的蓬勃力量。(张彤瞳 连宇 裴姿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