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纸到实景:塔庄闽台乡建乡创样板的青春观察
2025-08-04   作者:林翠颖 林婉婷 邬斯熠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8月1日,闽江学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闽台共融”实践队走进福州市闽清县塔庄镇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集镇建设项目现场,开展实地走访调研。

塔庄镇,得名于纪念福州两位状元的“雁塔”,不仅是国家级生态乡镇,更坐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等多张名片。如今,这个辖73.3平方公里、2.6万人口的集镇,凭借“半小时生活圈”的区位优势,正通过闽台合作焕发新活力。2024年,该镇通过整合政策资金,引入台湾吴正隆团队开展“陪护式乡建”——这支曾让罗源县起步镇实现“杂乱到古韵”蝶变的团队,将以两年时间,把台湾社区营造经验注入塔庄肌理。

图片3.png

塔庄镇特色文旅文化展示墙(叶伟涛摄)

踏出塔庄镇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的首步,则是从征集意见做起。台湾吴正隆团队的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们展示此前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收集的当地居民对乡建乡创的意见表,50多份问卷里,居民们的急难愁盼问题跃然纸上。环境卫生有待提升、违章摆摊占道抢占农贸市场生意,影响交通和环境、吴航公园儿童游乐空间不能满足需要、文化中心阅览室品质不高,功能不完善、滨水栈道破损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台湾吴正隆团队精准归纳,充分运用台湾社区营造、文创设计、精致农业经验设计了一套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农房居住品质、完善惠民公共空间、完善乡村景观设施四位一体的建设方案。

图片4.png

塔庄镇文化中心改造现场(邬斯熠摄)

从图纸到现实,塔庄镇闽台乡建乡创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在文化中心广场上,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走进堆放着钢材料的建设现场进行实地调研。曾经,这里的墙上布满了电线“蜘蛛网”,杆线在空中乱飞,工作人员示意实践队员抬头看,“而现在整齐美观又安全。”步入文化中心,青少年之家的书架上书香已然弥漫,期待着青年们进行阅读,文化礼堂和老人休闲厅广阔的空间,静候着舞台展演和太极锻炼活动开展。农贸市场的钢架整洁排布,为未来的繁荣预留空间。沿溪栈道焕然一新,绿树掩映,清水潺潺,昔日的脏乱景象已无迹可寻。尽管华丽的新颜尚未完全揭幕,但施工蓝图正一步步转化为坚实的实体框架,每个角落都涌动着建设的热潮,清晰地勾勒出未来“有品质、有温度、有活力”集镇的轮廓。

图片5.png

实践队员踏入塔庄镇农贸市场改造现场(林卓雅摄)

在塔庄镇演绎的这场“乡建乡创”实践,精髓恰在于“轻改造、微投入”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它并不追求大拆大建、天翻地覆,而是精准聚焦于居民最迫切的“急难愁盼”——从整理杂乱线网到修缮亲水栈道,从盘活闲置空间到优化微小节点。台湾团队带来的社区营造理念和精细化服务思维,与本地实情相结合,实现了用有限资金撬动最大民生福祉。这种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眼前环境的改善,更在于它立足存量、激活内生动力、注重可持续运营的深层逻辑。它以“绣花”功夫,一针一线地缝合环境短板、提升生活品质、塑造治理特色,生动诠释了周祖翼书记所强调的深化闽台特色品牌的内涵。塔庄的实践,正是“闽台共融”在乡村振兴具体路径上的一次富有智慧、可复制、可推广的生动探索,为福建乃至全国的乡建乡创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塔庄样本”。(林翠颖 林婉婷 邬斯熠)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