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清溪村:从“四缺”到“四破” 蹚出特色乡村振兴路
2025-08-28   作者:邱霖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走进南平市光泽县司前乡清溪村,却是难得的一片清凉景象,许多游客慕名来到清溪村畔的清溪之中玩水、嬉戏、漂流,找寻清凉一夏的感觉。

图片1.png

清溪如今已成为了市民消暑的好去处

司前乡清溪村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腹地,有着400多年历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曾经的闭塞和贫困让当地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闯荡,昔日喧闹的村庄面临“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尴尬境地。“缺产业、缺项目、缺资金、缺人才”,偏远山区的“四缺”村庄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这些问题犹如一座大山,压在司前乡和清溪村两级干部的心头。

是知难而退“绕道而行”,还是迎难而上“破局开路”?有“四缺”就要有“四破”,司前乡党委选择用七年时间在武夷山腹地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首破:环境整治,擦亮生态底色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首破即是向环境整治开刀。清溪村虽然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可是以前村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本地村民都不想在这里长期居住,更不可能有外地游客来寻幽觅胜、寻找乡愁。

破局之变起始于2018年。“我们村与武夷山国家公园接壤,更应该保护好这里得天独厚的居住环境。从2018年起,我们将乱砍滥伐、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等内容纳入了村规民约,对情节严重的上报有关部门予以严厉处罚。同时,我们采取宣传教育为主的方法,利用宣讲、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凝聚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共识,让村民真正看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变化,使村民潜移默化地改变原有的观念。”清溪村党支部书记王协兴介绍说。

图片2.png

清溪云麓栖野营地游人如织

走进司前乡清溪村,一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和美画卷映入眼帘,村道两侧房前屋后整洁有序,农家庭院干净清爽,家家染绿,户户花开,处处展现着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新变化。

二破:抱团发展,做强特色产业

要让“一时美”迈向“持久美”,还需要深厚的乡村产业来支撑。然而,产业的发展不能只靠一个村“单打独斗”,第二破即是向“抱团发展”转型。

400多年来,清溪村家家户户都有做豆腐的习俗,清溪豆腐是当地有名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挖掘世代传承的老手艺,从无到有裂变出一个新产业?

自2023年起,司前乡将豆制品作为清溪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抓手,创新“1+7”跨村联建模式,将清溪村与周边7个村联合起来抱团发展,成立光泽县灵秀清溪生态公司,采用“集体土地流转+公司+合作社”模式,推动周边村通过规模化种植黄豆,专供清溪村加工需求。

清溪村在豆制品精深加工领域上谋求突破,争取到了省级乡村振兴资金510万元,用于购买先进的磨浆机、煮浆锅、油炸锅、包装机等设备,建成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豆腐加工厂,采用古法工艺和现代机械相结合的方式生产嫩豆腐、油豆腐、霉豆腐等豆制品。一条从黄豆源头制种、示范种植、豆制品加工到食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在司前乡逐渐成型。

三破:三产融合,激活沉睡山水

在一产提质、二产升级的基础上,第三破则聚焦于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增收渠道,构建“接二连三”的产业生态链。

图片3.png

群山之中的清溪村

司前乡党委充分利用清溪村的资源禀赋,利用地方专债6000万元,盘活利用旧民居、旧村部、老校舍等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建成豆腐体验工坊、休闲民宿、康养绿道、骑行驿站、亲水平台、红茶文化馆、汉服馆等文旅设施,新建清溪漂流、生态步道、自驾营地、少儿研学营地、云麓栖野营地等自然景点,构建出“春踏青、夏漂流、秋登高、冬戏雪”的全季旅游业态。

今年夏天,很多外地游客慕名来到清溪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清溪村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细腻鲜滑的豆腐,以及远山、近水,一步一景,每一帧画面都定格在游客的相机里。“我是从福州来的,这个地方远离城市喧嚣,能放松身心,找到乡愁,附近还有一些古庙、研学营地,我觉得整体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游客宋女士说。

从“好风景”走向“好经济”,百年古村蜕变成炙手可热的新景区,今年上半年清溪村已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0多万元,预计可以为清溪村增加村财收入10万元。

四破:留人留心,家门口端稳“金饭碗”

促使村民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司前乡与清溪村两级党委坚持以人为本,在豆腐加工厂投产之初便明确“本地人优先”的招工原则,先后吸引30余名村民返乡就业,逐步实现“挣钱、带娃、尽孝、务农”四不误。

“我们厂现有员工40人,90%为本地村民,月工资高的6000元,低的也有4000元。”豆腐加工厂厂长郑毅介绍。而在大豆示范种植基地,更有70余名村民参与季节性用工,年增收总计35万元。播种、管护、采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

随着清溪村旅游持续升温,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返乡,投身乡村振兴大潮。仅漂流项目就吸纳21人就业,其中4人开办农家乐,8人担任安全员与皮筏艇搬运工,9人专营农特产品销售,形成“一个项目带动一批就业”的良性循环。

“能在村里吃上‘旅游饭’,过去想都不敢想!以前真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村民傅水财感慨道。如今,清溪村人气回来了,烟火气浓了,村民的笑容也更甜了。

山仍是那片山,水仍是那道水,清溪村却已告别寂寥、走向共富。司前乡党委书记何坤表示,未来将继续践行“两山”理念,将清溪打造成集生态康养、文化研学、红色教育、户外休闲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让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受益、共享发展成果。(邱霖)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