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谷园村,漫山的林木染上了些许微黄。
“以前,我们大伙儿守着满山的林子,却赚不到多少钱。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把林子‘存’进‘生态银行’,每年都能享受分红,等以后搞起碳汇、林下经济和旅游项目,那效益就更可观了!”谷园村村民吴焕松望着那片曾让他忧心的林子,眼里满是期盼。
作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森林康养建设试点乡,谷园村拥有13000多亩林地,森林覆盖率达80.47%,10个村民小组、260户与山林为伴。
可过去,村民们却常常守着青山难致富。为什么?因为村民们的1000多亩自留山零散分布,2342多亩的集体林地大多也由第三方管护,林子成材率低、收益慢,有的林地甚至要倒贴钱造林。
“我们联户造林的90亩林子,种了8年还没成材,自己管护没技术,找别人又不放心,真是左右为难。”吴焕松的话,也说出了许多林农的心声。
转机,从2024年9月开始。那时,延平区委、区政府按照市里“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一县一数库)”模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谷园村被列为延平区的首批试点村。
“这个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把村民零散的林地‘打包’存入村经济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和国有林场合作,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村党支部书记吴起彪介绍,为了让村民理解这个新模式,村里多次召开村组协调会议,还挨家挨户上门算“明白账”。
“一开始有人不理解,说每年的分红太低了。”吴起彪笑着说,他们给村民算细账:自己造林一亩要花1300多元,而“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模式下,国有林场垫资管护,村民不用掏一分钱,每年还能拿分红,后期林木主伐、间伐有收益,如果搞碳汇、林下经济和旅游等项目还有额外收入。
账算清楚了,村民们心里也敞亮了。今年4月22日,谷园村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了“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初步合作方案,并达成利益分配模式。
“国有林场拥有专业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其林木管护水平尤为出色。就拿新栽种的苗木成活率来说,他们能达95%以上,苗木质量也高。按他们的技术管护,一亩林地能产出十二三立方米木材,比我们自己管能多出四成!”吴起彪介绍,截至目前,已参与开展“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股份合作的林地均已完成科学造林,计划下半年继续追加签约600亩采伐迹地,进一步深化合作模式。
其实,村民们从林农变股东,带来的不仅是自己的稳定分红,还能为村里带来村财收入。吴起彪表示,如今在“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模式下,不仅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还能从收益里留三成补充村财。
守着青山变金山,优质的林业资源同时也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谷园村成功引进福建田园梦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村里的珍贵天然林,共同打造一个集绿色生态、健康养生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高品质康养基地。吴起彪介绍,该基地融合森林氧吧、生态步道、有机膳食等业态,为都市人群提供静心养性的理想之所。项目不仅能带来发展优势,也能给村民提供管理、服务等多种就业岗位,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又增收”,真正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做好一片林子的文章,谷园村也在探索“林业+碳汇”的新路径。“现在已经在对接碳计量公司,争取纳入示范区,三年后如果能做碳汇交易,村民又能多一笔收益。”吴起彪告诉记者,不少企业也有意向过来合作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草药,“国有林场先垫资,我们后期分红,不用村民掏一分钱,还能带动就业,一举多得。”
谷园村的变化,是延平区实施“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模式的缩影。据延平区林业局林改办主任曹祖宁介绍,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已有30个村庄采用该模式,合作面积达8169亩;仅今年以来,就新增合作村庄21个,新增面积3777亩。
“通过‘村民+合作社+国有林场’的模式,我们把分散的林地资源变成了可增值的资产,实现了森林增绿、林农增收、集体增财的多方共赢。”曹祖宁说。
“以前觉得守着林子没盼头,现在好了,林子成了‘摇钱树’,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吴焕松说。如今,在延平,越来越多像谷园村这样的村子,正通过林改新模式,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共富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