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调度让水“听”指挥——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开启治水新路
2018-01-05   作者:   来源:中国水利报

实现对城区160多个湖、库、闸、站、河等水系各要素进行统一指挥调度,2017年,福建省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成立,“指挥棒”充分发挥功效,让城区治水从“九龙治水”变为“统一作战”,开启福州市“多水合一”的治水新路。

打好水多水动“生态牌”

眼下,福州市城区水系治理进入冲刺阶段。让“摘黑帽”的河水多起来、动起来,是市联排联调中心的重要创新工作。

流水才能不腐,随着城市发展,许多河流间“交互”消失,水体流动性逐渐弱化,水体交换必须施以“外力”。福州市联排联调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永锋介绍,此前城区调水模式是沿江泵站抽排补水,联排联调集中管水后开始探索自然生态的纳潮引水模式。

 “纳潮引水就是运用闽江自然潮汐规律,把江水自然引入,最大程度实现生态引水。”陈永锋说,泵站抽排是传统单一的耗能模式,且引水所达区域相对有限。纳潮引水不仅减少电耗,结合分流措施还能让水合理分配到各条内河,实现补水全覆盖。“水体交互能实现微生物自由‘进出’,保持水质,纳潮引水也是尽最大努力恢复原有生态功能。”

目前,福州市城区正按“一闸一策”和“一流域一方案”,形成“纳潮引水为主,沿江泵站调水为辅”的自然生态补水模式,光明港一支河、瀛洲河、浦下河等均在开展试点。

浦下河经过生态补水的河道水量充沛,在两旁绿树的掩映下更显美丽,纳潮引水效果初显。“浦下水闸每两天开闸一次纳潮引水。”陈永锋介绍,当闽江水位标高高于浦下水闸闸内水位时,工作人员就会开启浦下水闸补水;当闽江水位标高低于浦下水闸闸内水位时,再开启浦下水闸排水。同样的纳潮引水方式也在江北城区逐步推广。

中心的水质监测站每两天都会对光明港一支河与瀛洲河进行定点水质取样检测,经对比,河道水质确有改善。

2017年年底,在消除黑臭的基础上,鼓台片区内河已实现生态补水全覆盖。

当好防涝排涝“指挥官”

节能、生态管水之余,另一重任就是内涝防治。按小雨不积水、大雨不积涝的目标,福州开展“一点一策”整治,城区易涝点数量从2014年的95个下降到2017年的27个。

 “现在这里不积水了,出行方便了!”提及家门口的招贤路,家住鼓山沃尔玛超市附近的林先生连连点赞。原先这条逢雨必涝的小路是大家的“痛点”。“在对招贤路周围人口、汇水面积等进行测算后,决定埋设一条直径0.8米的雨水管道,直接接入前屿路雨水系统,将水引至浦东河。”陈永锋说,7月完成改造的招贤路,在“纳沙”“海棠”双台风登陆时,一改往日积水场景,排水效果显著。通过工程措施改造,一个个易涝点“销户”,2017年年底前,市委、市政府2016年重点确定的46个易涝点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作为“战时”的“总指挥”,福州市联排联调中心运用“城市防涝应急指挥一张图”,通过联排联调的非工程措施,进行水系要素点对点科学调度,系统精准把握调度顺序、节奏和库容。比如,暴雨来临前,采取减少生态补水、提前腾空库容、排涝站排水等措施,降低内河水位。

目前,全市已初步实现汛期会商决策、联调联排,最大限度发挥排、蓄、截、分等工程效益。福州市移动排水能力达到58 220立方米每小时,比2016年高出一倍。

做好内河水质“监督员”

随着福州市供排水管理中心水质监测站正式成立,四城区排入市政管网的污水纳入了监管并建立档案,填补了福州市排水行业水质监测和数据采集的空白。结合水系治理,2017年10月起,城区内河水质建档工作正式开展。今后,通过实验室检测及实时在线监测,就能及时发现水质变化情况,给水系治理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内河和人一样,只有通过体检,才能知道水质状况、污染物的特征,通过建档、长期监测及课题组研究,才能筛选出每条河道的敏感物质,一旦监测到,便能追根溯源,找到污染源头所在。”陈永锋说,这是一项长期工程,基础数据的摸底收集是根本。因很多采样点条件有限,工作人员都只能背着几十公斤重的采样工具和测试仪器爬上爬下,回到实验室后,还得一遍遍做实验、出报告、找问题。

目前城区全部内河水质采样点均已确立,检测流程也制定了规范,随着跟进分析的逐步深入,能对每条内河的治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每条内河的“水质档案”也能为后续治理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