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茶还林,加大林地保有量,实施茶山生态修复工程……15日,安溪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全面推行山长制”工作现场会透露,安溪将全县推行“山长制”,县财政每年拨出1000万元,作为造林绿化、矿山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茶园建设、公示牌制作与更换、监控视频安装、考核奖励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站在莆永高速感德段的一座茶山上,放眼望去,往日的“秃头山”已遍植林木,茶树与草木相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茶山上还套种了黄花菜、百喜草等,生态环境有了良好改观。
由于过度开垦及不科学管理,莆永高速安溪感德段两侧茶山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等后果。2016年,安溪县感德镇率先在全县试行山长制,通过配套出台《感德镇建立“山长制”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35座茶山试点“山长制”。“各级山长分工明确,实行精细管理,督促抓好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以及茶园补生态治理修复各项工作,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茶山生态的违法行为。”感德镇镇长王焘宗介绍,两年来,感德镇与安溪县水土办、林业局及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在莆永高速公路(感德段)两侧的茶山上推广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采取带状退茶还林、茶树留高和梯壁留草措施,实施高速两侧茶山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一系列措施,使茶山生态得到了极大改善。
“以前整座山都是光秃秃的,可以看到裸露出来的黄土,不见绿色。整治后,大家的直接感受是树木多了,鸟儿来了,空气变好了,整个环境焕然一新。”戴艺能两年前从南安来到感德,从事高速服务区建造筹备工作,他对莆永高速感德段两侧茶山的变化感触很深。
生态的改善促进了茶叶质量的提升。“2017年的秋茶质量明显好于往年,价格也稳步提升。”感德镇镇长王焘宗说,这一切都得益于“山长制”。
有了感德镇的试点经验,安溪将在全县范围推行“山长制”。根据现场会部署安排,安溪将设置县级山长、乡(镇)级山长、村级山长、森林资源管护员,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全民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立足于“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的目标,通过深入实施森林培育保护与生态治理修复各项措施,力争至2020年,全县林地保有量不低于328.323万亩;青山挂白治理以及矿山治理4946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9.56万亩;实施茶山生态修复工程18000亩,建设高标准示范茶园15000亩;森林覆盖率由65.77%提高至66%。
安溪为何要推行山长制?安溪县县长刘林霜会上提出,去年河长制工作的全面推行,为河流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今年安溪在全县推行山长制,就是要从山到水,拉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立体网络,真正护好安溪的绿水青山。推行山长制,补齐茶山、茶园生态短板同时,助力茶产业“二次腾飞”,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在现场会上强调,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在观摩学习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细化措施、全面铺开,构建森林资源管护长效机制,力争全县森林覆盖率由65.77%提高至66%以上。各乡镇要严格落实山长制考核奖惩办法,把“山长制”工作纳入绩效考评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结果运用,对管护到位、成绩突出的给予表扬奖励;对落实不力、执法不严、考评不合格的,进行约谈、效能告诫、通报批评;对因失职、渎职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依法依规严肃问责。